沉默少時,他才昂頭說道,“子瑾且試言之。”

“諾。”

微微頷首,鄭璞說道,“回太守,璞近日觀平夷縣周邊,見緩坡矮丘頗多,便想著或許能驅黎庶開闢梯田。”

“原來是梯田。”

馬忠聞言,恍然大悟。

他雖是巴地人,但對南中梯田亦有過耳聞。

從秦漢時期,遷徙來南中各郡的漢人,已然有開闢梯田的先例。

然,梯田開闢與維護,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糧秣收成頗低。亦常有不懂維護灌溉水系者,梯田僅開闢使用一歲,便被仲夏時分的暴雨摧毀。

得不償失下,梯田便鮮少人再開闢。

是故,馬忠明瞭後,亦忍不住緊著催聲,“子瑾可有思過,開闢梯田的利弊?”

“回太守,璞有思過。”

鄭璞含笑而應,迅即,便將心中所想悉數道出。

以此間饑民,一日朝廷不誅滅朱褒,他們便一日不敢歸去故里。

聚眾露宿,便溺難制,恐會引發疫病橫行;且,今已歲初,春耕在望,以時間計,他們今歲恐無法耕耘而自食其力,對朝廷而言,乃是一巨大的負擔。

是故,鄭璞覺得,與其讓他們徒然耗於此地,尚不如“以工代賑”的方式,遣他們開闢梯田,無論秋收多寡,對朝廷而言,皆算盈餘。

再者,遣他們以勞力換取果腹口糧,亦能形成秩序化,更便於管理。

如此,梯田耗力問題便無從談起。

至於梯田維護難度問題,鄭璞亦有辦法。

他打算以“頂蓄水以灌溉,田畝環形階梯而下,左右豎開縱壑以洩仲夏雨水,階埂束壘堅固”的方式開闢。如此開闢強度雖高了些,但梯田可使用十歲,甚至數十年。

最後,乃是地力貧瘠問題。

矮丘緩坡土壤所蓄的地力,終究無法比擬坦地的田畝。

若想梯田收成更豐,就必須想辦法改善地力。

言至此,鄭璞齒牙春色,“太守,此乃我所思撫民者二,僱民養豕。”

亦讓馬忠臉色異色更甚。

原本,當鄭璞敘到以工代賑之法時,他便眉目舒展、臉龐倦色消散不少了。

撫民最令人煩躁的,乃是民眾聚於一起,不好約束。譬如黎庶因無處發**力,而導致滋事鬥毆或擄掠淫略等不良現象。

且,此地寡文學,少禮儀,亦不好刑罰。

殺之,太過,無利安穩。

撻之,又太輕,無法懾眾。

而鄭璞之法,恰是驅逐黎庶們為了果腹口糧,無心亦無力鬧事。

至於梯田能否收穫糧秣,卻是無所謂了。

若有,固然可喜。

若無,本不做念想,又何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