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倚仗出身士族的門第和先父名聲的幫襯走上仕途,以多出一千多年的見識為蜀國光復漢室奮爭,冀望能“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只是理智也提醒著他,一個很骨感的事實。

蜀漢滅亡的最大緣由,是天下三足鼎立後,曹魏獨佔七分的國力碾壓。

堪稱全才的諸葛亮都無法做到優劣逆轉;他前世不過是一個為碎銀幾兩終日奔波的普通人,單憑對歷史軌跡熟悉,就能讓奇蹟誕生嗎?

或許,一廂情願,只是換來螳臂擋車的笑談罷了!

而如果選擇冷眼旁觀歷史進展,則是未來可期。

譬如學他先父鄭度那樣,隱居不理世俗,贍寡母之老、養幼妹之羸,皓首求經做學問以養名望,隨波逐流到蜀滅入魏的時候,或許能讓門第在九品中正制裡被劃分為中品。

若是覺得生活乏味,或可盛邀佳朋滿坐、高山流水遇知音;或可書房青燈長卷、筆墨吞吐天下事;或可院落花鳥蟲魚、一蓑煙雨任平生。遊山水之樂,貪口腹之慾,弄絲竹之音,再用家中財物多買幾個蛾眉皓齒的小丫鬟,紅袖添香夜讀書。

上可為門第添譽,中可全孝悌之義,下可享悠哉人生;雖庸庸碌碌,亦可逢人便負手昂首向天,道貌岸然道一聲“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的可貴,盡顯隱士風流。

如此生活,豈不美哉!

同為炎黃子孫,又何苦去為了一段歷史塵埃裡的正統之爭,成為“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人間慘劇的幫兇?

事實上,在去歲得知先主劉備大行的訊息時,鄭璞心中就傾向於選擇小富即安當鹹魚的那條路。

在他前世讀史時,就覺得三國這段歷史的精彩絕倫之處,在於魏武、先主、孫策、荀彧、周瑜、關羽、諸葛武侯等人譜寫的蕩氣迴腸。

而如今,諸多梟雄人傑俱往矣!

若再後十年,待諸葛武侯遺恨五丈原,剩下的三國史雖也英豪輩出,卻已無心情再看。

不僅因珠玉在前。

更因為後三國那段歷史,是一場可預見結局的拉鋸戰。

鄭璞暗自思量過,自己如今年十九,依照仕途慣例從小吏做起,算算從位卑言輕熬資歷到有資格對政務軍伐出謀劃策的時間,或許那時候諸葛丞相就已故去了.......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無諸葛丞相的蜀漢,光復漢室幾乎成為了奢望!

不僅是人才凋零和國力疲敝。

更因為後繼者如蔣琬、費禕和姜維等人,都沒有諸葛丞相一言九鼎的威望!

比如蔣琬開府主政時期,制定了出兵奪回東三郡開闢荊州戰場、和吳國相互呼應的戰略,但朝廷上下普遍持有反對意見,至死都沒有執行。

費禕主政時(董允為副),則是傾向於與民休息,每次北伐的兵力僅萬餘人。

而待姜維繼任大將軍後,蜀漢內部反對北伐的聲音更加激烈。

如張翼就屢次在朝會中於姜維爭辯,如譙周更是連鼓譟蜀國當接受天命的《仇國論》都做出來了。

因為從先主劉備定蜀開始,看似齊心協力的蜀漢,一直暗流洶湧。

其根源,正是外來士人與益州本土豪強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這點,要從構成蜀漢政權的四股勢力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