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完朋友兒子的頭髮,賈西貝又幫助羅拉後腦勺上的頭髮剪了剪。

賈西貝自己,已經不用剪頭髮了,用髮夾往上一挽了事,剪了好幾年短髮,今年她打算留長髮了。

大陸人,一直以勤儉聞名於世界,但到了今天,像他們這些成長在貧寒的80年代的人,也許是最後一代尚能吃苦耐勞的中國人了。

他們的後幾代人,不要說自己理髮,幾乎無人會用手和搓衣板洗衣服了。

搓衣板已經成了讓老公們下跪的代名詞了。

假如,一旦科學技術大倒退了,未來在九十年代後期和以後以後出生的孩子們,他們究竟會怎麼樣生活呢?

說起代溝,沒有比法蘭克第一代移民和他們這些在美國成長的下一代人,在對“黑命貴”運動看法上的代溝更加月顯了。

在春天接近尾聲的時候,耶魯大學三年級華裔學生艾琳,在微信平臺上發表一封給父母和華人社群的公開信……

不僅宣佈和非裔站在一起,而且大聲譴責華人對黑人爭取權益示威置身事外。

華人社群普遍對黑人充滿歧視,對黑人缺乏同情,對黑人為少數民族爭取來的權益毫無感激之心……

這篇文章引起了華人第一代移民的憤怒回應,認為子女對第一代移民於逆境中打拼,並且為他們創造的條件視而不見。

同情打砸搶的黑人,受掌管高等教育的美國自由派的影響,背叛了華裔種族。

兩代人,雞同鴨講,彼此譴責,很少從對方獨特的出發點來看待問題。

第一代移民是所謂“主動移民”,很難設想一個對移民地的主流文化毫不認同的人,會選擇移民來美國。

因此讓第一代移民背棄主流文化,認同次主流文化,等於逼他全盤推翻自己遠渡重洋的決定。

另外,外來移民對本地的中下層人民總是構成最大的競爭和威脅。

因此反移民前列站著的不是主流社會的白人,而是更容易失業的底層黑人。

而第二代移民是“被動移民“,他們的價值觀受他們自己成長的環境左右著……

一個亞裔,在白人眾多的地方成長,心理上,生活中靠近同樣為少數民族的非裔,好像是一種天經地義的事情。

他們對主流文化不挑戰的話,便無法建立自己獨特的文化,無法牢固地建立自己身為亞裔的社會地位。

哪怕美國的華裔很少和非裔通婚,文化底蘊上更加接近主流,他們往往自覺地意識到……

自己是黑人對抗主流社會的得益者,損失一點上名牌大學的名額給黑人算什麼?

黑人打破了既定的規則,亞裔才有機會建立自己想要的制度。

在這點上,華裔並不是美國社會第一個有此想法的種族,在他們之前有猶太人的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