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穩重,一個輕佻。

——楊佳龍,20歲,體能段位10段。

‘終於看見個10段的了。’

再之後,是第五人,品相終於端正了點。

——湯士松,20歲,體能段位10段。

除此之外,第六個電子相框上,還沒顯示出圖片來。

但下面已經有文字顯示了——凌紀,18歲,體能段位6段。

‘這也就是說,明一教官的手底下,算上我,也只有5個學生?’

“過來拍照!”

明一教官忽然指著這塊電子名單表的一個角,示意讓凌紀對著那個地方的攝像頭。

凌紀依言站過去後,那電子名單表很快就收錄了他的容貌資訊。

過了3秒後,那第六個相框處,就出現他的照片來了。

“這個拿好。”

在拍完照後,明一教官從身上拿出了一張卡給他。

這張卡在電子名單表上覆制了一下,以後這就等於是他的校牌。

去學校的總圖書館,或者其他的地方,都是用得上的。

“你應該也看到了,我手底下,目前算上你,一共才5個學生。按常理,越厲害的教官,手底下的學生也就會越多,而我這裡,明顯是整個學院最少的。對此,你是否感到失望?”

明一教官面色依舊是那麼風輕雲淡。

“沒有。”凌紀果斷地回答。

明一教官到底強不強,他不知道。

但可以預想的是,有資格能夠在聖天學院當教官的,定然都不是泛泛之輩。

而且俗話說得好,叫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來聖天學院,凌紀看重的是這裡的環境與資源。

至於教官能給予自己的,恐怕再好的教官,能給的也是有限的。

因此,他這個回答,也不是違心的回答。

“你是華夏後裔,應該知道孔子是怎麼教學生的吧?”

“因材施教?”

明一教官淡淡一笑,“因材施教是對的,你資料上說,你的特點是敏捷性高。但具體有多高,還得測試一下才能知道。”

說話間,他把凌紀帶去了演武場。

這個演武場的寬度,足有兩個籃球場那麼大。

一邊是普通的露天場,另一邊是裝載著精密電子儀器的科技場。

毫無疑問,這科技場平時可以用來全息投影,能點撥各種武術家與自己對練。

這種裝置,在平民區是想都不敢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