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關鍵時刻,秦凌雲不打算出手直接干預乾朝的戰爭。

就像鐵木真第一次南下,那時候乾朝是真到了生死關頭時刻。

誰也沒想到蒙國居然虛晃一槍,直接攻破襄陽,朝著臨安玩了一把斬首行動。

也是被逼無奈之下,他才帶著全部身家,兩萬琉球軍去抵擋鐵木真親率的十餘萬大軍。

在這之後,琉球軍雖然偶有出手,包括在遼東,那都是小規模的出動,人數從未過萬。

不跟蒙國起直接衝突,只是以最小的代價影響一下結果。

剩餘的都交給乾朝和金國本身的力量去解決。

便是完顏建樹被打得從遼東半島再次逃跑,秦凌雲也沒有派出琉球軍跟蒙國起正面衝突。

而只是將倭國送與了對方,以供他當作一個棲身之地。

是琉球軍打不過?還是做不到將遼東地區奪回來?

都不是,而是他根本就沒想過去強行干預三國之間的戰鬥。

歷史的走向有其固定的方向,特能稍微影響波動,但絕不會去強行扭轉,改變。

人,終究要靠自己。

他只是外力,一隻來自不同時空未來的小蝴蝶。

雖然他有能力做到將一切原本的軌跡通通打亂,也能讓未來兩百年都按照自己定下的方向行走。

但是三百年後、五百年後呢?

當真將乾朝推到世界第一強國的位置,是否就能讓後世子孫從此屹立世界巔峰?

秦凌雲心中的答案是不見得,可能會領先一時,但絕不會一直保持。

既然不能做到始終強大,那就激發他們的進取心。

自己單幹,弄一塊小地皮,就在乾朝的旁邊,大力發展工農商等產業。

讓一旁的乾朝好好看看,他們那一套已經過時了,想要強大,不單單隻能靠士。

儒家的那一套也許在他出現之前還有用,但是現在,呵呵。

想要進步,你就必須按照我們這一套來。

數學,物理、化學,這些以往在讀書人看起來是歪理邪說的東西,通通給我認真學起來。

想要不落後,不捱打,就老老實實的跟著哥的腳步走。

而且必須是快步走,否則你只會是被越丟越遠。

秦凌雲在世時,大理可以對乾朝保持友好。

甚至他的影響力能影響到數代之後的大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友好不可能會一直保持。

想要不被未來的大理取而代之,乾朝的未來必須要做出重大改革。

不變則死,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也許現在他們沒意識到。

可是當戰爭結束後,秦凌雲會讓他們明白這個道理。

當然,如果乾朝當真不知變通,那麼當大理取代了乾朝之後,這也是秦凌雲樂於見到的。

畢竟肉始終是爛在鍋裡,而不是被異族外姓所吞併。

無論怎麼說,漢人的土地,始終都是在漢人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