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援軍(第1/2頁)
章節報錯
四處的烽火,聚集的反賊軍隊總數約有十數萬人。
他們行軍有度,行止軍紀皆嚴明無比,完全不似那荒廢操練,毫無章法的廂軍可言。
這一切,都是早有預謀的。
臨安此時只有五萬禁軍守護,根本不敢派兵出去增援各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叛軍不斷的攻城略地,朝著臨安緩緩而來。
對於慶元府等地的求援信,只能是視而不見。
自保都不夠,哪還有多餘的力量去進行增援。
這時候,有人站了出來大聲高呼當將戰場置於臨安城之外,而不應該坐視叛軍做大,那樣只會讓對方越來越壯大。
這人,就是王珏的四兒子,王俊。
暗殺王超的勢力裡,就有他的一份。
此時他站出來極力的與朝臣爭辯,要求據敵人於臨安城之外。
還真別說,有一部分官員在他的不斷訴說下動心了。
若是戰場在這臨安城,一旦城破,那他們的生死就皆在叛軍一念之間。
畢竟對方打出的是清君側,但又沒具體說明是哪些人。
這個可就值得玩味了,萬一看自己不順眼,自己就會變成名單上的人。
若是將戰場置於其他地方,即便戰敗,到時候也有緩衝的時間可以讓自己等人從海上逃跑。
隨著不斷有人加入到王俊的隊伍,這股勢力慢慢的壯大了起來。
而且逐漸替代了那些死守臨安城的聲音,一直要求發兵增援各處。想辦法拖延時間好讓北方的援軍趕回來。
求援信已經從海上送出,但是要等到岳飛帶領人馬殺回來,這可是需要時間的。
臨安派出軍隊出去,並不是剿滅叛軍,而是爭取足夠的時間。
要消滅如此多的叛軍,臨安的禁軍是遠遠不夠的。
最終,陶季輔等人也不得不承認,四皇子的辦法確實是當下最好的計策了。
光靠一座臨安城,可能還不足以堅守這麼久。
因為誰也不知道叛軍是不是在臨安城之內有內應,萬一城門被開啟,乾朝的傾覆就在旦夕之間。
將戰場轉移到其他城池,也許是目前來看最好的辦法了。
不過臨安也不可能完全不設防,三萬人出兵救援,兩萬人堅守臨安。
這是最後定下來的計策,而這三萬人也會分成三路,朝不同的方向而去。
接下來,就是統兵的人選了。
乾朝幾乎所有會打仗的將領都在外面,臨安城除了禁軍統領等極個別的將領外實在是沒有拿得出手的人選。
而禁軍統領等人這時候是絕不能放出去的,臨安城是大家最後的防線,不可能無人統領。
在所有人錯愕的目光下,四皇子王軍毅然而然的站了出來,要求率一支萬人隊出征。
到了此時,陶季輔和元烈陽的心中猛地一沉。
但是由於之前王俊表現出來的沉著和冷靜,已經贏得了大多數官員的認可。
認為四皇子確實有大將之才,臨危不亂,並且想出破局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