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兵器從來就不是單純的靠某一方面學習就能掌握的,而是各個方面的技術達到一定層次的發展,才能逐漸統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武器。

早在琉球之時秦凌雲就拿出了巨量的錢財,匯聚各個階層的匠人專心做研發工作。

如何提高冶煉水平與產量,如何盡最大可能的提高火藥的威力,減少力傳導之時產生的流失等等。

到了大理之後,第一件事更是立刻開發攀枝花。拿出足夠的鐵礦讓人練手,從而想達到量變產生質變的可能。

後來的蒸汽機現實,更是說明了大理的工業已經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是各方面都有所成就的一個表現。

毫不客氣的說,這玩意就是將圖紙拿給其他國家,他們也做不出來。

沒有響應的工業水平支援,就別想從大理學得更加高階的知識。

模仿?並不是所有東西都能模仿的出來的。

岳飛的擔心,在此時來說其實根本就是瞎擔心,起碼當王珏傳信給他時,他是這麼看的。

回給王珏的信很簡單,只有一句話。

乾朝模仿學習了這麼久,火炮能造出來了嗎?

雖然傷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極強。

王珏在看到回信氣惱的同時也安心了不少。

是啊,自己拿著火炮照著樣子模仿都造不出來,更何況蒙國。

火藥他們此時也是能自給自足了,但火炮的研究一直處在炸膛的問題上不得而解。

倒是有工匠用銅做出了不會輕易炸膛的火炮,但問題是一門火炮數千斤,他不可能投入這麼多的銅去用來製作火炮嗎?

少數的自然沒問題,但乾朝邊疆如今這麼大,就是將整個國家的銅礦都投入進去,也滿足不了邊軍的需求。

何況從大理引進的火炮,明顯就不是用銅製作的。

明白了問題所在,但你就是解決不了,冶煉水平跟不上,就沒法煉出火炮所需的鋼鐵。

乾朝在冶煉這一塊尚且都不能滿足火炮的需求,更何況蒙人乎。

如今大理的火炮都已經是第二代了,體積更小,射程更遠。乾朝蒙國這些還都跟在後面吃屁。

更不用說現在秦凌雲已經將資源傾斜至火槍的研發之上,等到這玩意出來,怕是琉球軍就能橫掃天下了。

此時的秦凌雲仍然在平壤城中,戰爭雖然結束,但他並未急著離去。

一是還要與完顏建樹商量金國移民倭國之事,二則是蘇文林請了他當主婚人,他要等參加完婚宴之後才會返回大理。

這一次蒙金之戰最為亮眼便是彭巍與蘇文林,完全將金國這些將領的風頭全數掩蓋。

彭巍就不說了,本就是一直跟在秦凌雲身邊的,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學到了不少。

秦凌雲自出戰以來就從未一敗,並且還調教出了臨安軍這支當世強軍為乾朝所用。

彭巍跟在其身邊從一個護衛頭子到如今的大理中央軍最高長官,本事自然是不小。

鐵木真與其交手都吃了虧,便可見其自身本事的過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