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山河初亂 第三章.少年時(第3/4頁)
章節報錯
“男兒當配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
曹洛帶著幾個小兄弟毅然參軍。
“李敢你別哭哭唧唧的了,像個男子漢一樣好不好?”
各地新兵集結完畢後,要統一前往丹陽郡進行為期兩月的新兵集訓。
在新兵營開拔的路上,見幾人情緒都不太高。魏無忌就拿李敢開涮,想要緩和一下眾人離家難捨情緒。
“我哪哭了,我只是有點想家,你不想家啊。”李敢嘴硬答道。
“別說笑了,吳齊若是真的再度開戰,可就是真刀真槍的拼殺,不是書本上的故事,更不是上山打獵,與軍功相比,性命更寶貴。謹慎為上。”曹洛沉聲道。
此時曹洛的心頭,再次縈繞起葉家丫鬟那句“你什麼身份。”
這些時日,這句話,就像一根刺,一直紮在曹洛心頭之上。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曹洛毅然參軍,是雄心大志,還是隻圖眼下軍功,或是受惡語相激?此時皆已不重要。
後世之人,只知一句,“時勢造英雄”。
......
一路無話,一眾新兵,步卒行軍,待至丹陽大營已是三天後。
丹陽郡在長江以南,位於吳都建業和天塹長江之間。長江北側,吳國還有幾個重要渡口作為大前方。
如若敵軍跨過長江,丹陽郡就成了守護國都建業的最後一道屏障。重要的地理位置,也讓丹陽郡成為了吳國的軍事重鎮。
此時,全國募兵,江南各地的新兵陸續集結於此。
丹陽郡西大營校場,江南之秋,酷暑已去,微風吹拂下帶有一些涼爽。一位披甲軍士在臺上進行著訓話。
......
吳國版圖西接楚國,東臨東海,北部過長江一線與齊國、堯國接壤。
吳楚聯姻多代,歷史上也未曾發生戰事。
堯國是個小國,包裹著天子王畿,文風極盛,軍事能力較弱,一直與吳、齊兩個大國和平相處。
齊國地處東方,人口、資源豐厚,是東方第一大國。
二十年前,齊、吳之間還有個小國越國。
史書所記,三千越甲可吞吳,足可見越國曾經的兵力之盛,僅以數城之地,力壓吳國百年之久。
但歷經數代傳變,待到吳國由吳鄭公接位之時,越國之盛,已不復存在。
而吳國,數代君主,勵精圖治,國力鼎盛一時,吳鄭公自覺時機已到,舉兵北上伐越,為報世仇。
越國不敵,北上請援齊國,還未待齊國兵馬趕來,越國都城就先被吳國大軍攻破,越國公自刎,身死宮中。
齊國大軍籍越國請援的藉口,越過齊、越邊界,揮兵南下,在越國故都外,一戰重挫吳國大軍,隨之兵鋒直指長江以南。
吳國敗軍,退無可退,於長江以北,湖海地界與齊軍決戰。
時任齊軍統帥的趙印,指揮得當,奇謀盡出,而吳軍伐越時,便已是進強弩之末,又已是敗兵之軍,不日便慘敗於湖海。
這一敗,吳國精銳盡失,自此只能退守江邊。
齊國統帥趙印也默契的止兵戈於湖海,不再南渡過長江,反身收越國故地於齊。
經此一戰,強國夾縫中生存的越國亡國,吳國大衰二十年,齊國則納越地之資強極一時,成為周朝諸國中最強一國。
......
高臺上的甲士訓話完畢,開始指揮軍士給新兵分組。
吳國軍制,十人為一組,五組為一隊,十隊為一縱,四縱為一營,五千人為一軍,萬人為一師。
曹洛一眾,同為鄉黨,編入一組後,就開始了緊張又嚴格的新兵集訓。
弓騎劍戟,列陣行軍,三月時間在充實的訓練中匆匆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