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你怎麼看?”哈里發問道。

“哦,這樣吧,郭將軍的伯父已保新皇登基,正好請哈里發派他回去,帶上您給新皇的書信致意。”杜環道。

“好,我可以派兵支援你們,只是我國士兵長途跋涉不便行軍,郭將軍可到邊疆的薩里將軍那裡調三千兵馬支援你們。”

“實在是謝謝哈里發了。”郭昕忙行大唐軍禮。

“那我們呢?”赤松問。

“你們趕快回吐蕃,請贊普立刻發兵勤王。大師,這回還要靠你護送世子了。”杜環道。

“為了早點回吐蕃,貧僧想跟世子走水路到天竺,再返回吐蕃,這樣快,也沒這麼多人。巴斯拉的船有很多,請哈里傳送我們即可。”

“好,準了,那杜將軍就暫時先留下吧,總得有個人幫幫我,不要全走光了啊。當然,你們要全走了,我也不會阻攔,一定會送你們回去。”

“哈里發如此誠意,我十分感動,想到我的主帥高仙芝將軍居然遭到皇帝的枉殺,十分心痛,我有點想不通,這是為什麼啊。我想在這裡平靜一下,請郭兄理解我,請你回去告訴安西的將士,我是跟他們一起的,是安西的一個兵,總有一天一定會回到他們身邊戰死沙場。”

“哈里發您好,我想跟著杜將軍,不,阿拉丁,繼續做些歷史研究考察。”羅含看到杜環有留意下就順帶提出自己的想法。

“好,阿拉丁留下我很高興,這幾天收拾好就可以出發了,我到時候把詔令簽發下去。”

眾人匆忙趕回住處,把這些情況相互告知。

杜環與郭昕商量好後便把大家召集起來。

“跟隨我們計程車兵這次全部跟著郭將軍從安西回大唐,郭將軍明天就動身,路過薩里將軍防地出示哈里發的詔令後會帶上三千阿拉伯士兵一起去靈武勤王。法界大師就和世子走水路取道天竺回吐蕃再發兵勤王,其他人悉聽尊便。如有所求,請告訴我。”

“老奴與伊本還要跟著少爺你的。”崑崙奴道。

“伊本就跟郭將軍去大唐吧,上次我答應阿里和阿伊莎的,就拜託郭將軍了。”

“沒事的,兄弟,你我都是守信之人。”

那啞巴似乎聽懂了,一個人哭著跑了出去,崑崙奴追了出去。

“看來他是跟定你了,兄弟。”郭昕道:“也是有個性的人。”

“羅教士已決定跟著我在這裡繼續尋找他的景教,不過,芮莉大嬸和樊叔留在這個傷心之地也不好,還帶著弟弟的妻小,我建議你們也走水路去廣州。你們可以和大師一起坐船走。是走是留,其他人隨意吧。”

有幾個在大唐沒有家小的,願意留在這裡做工匠教習,有的娶外族人的想帶回家鄉的,這樣一來,討論到了半夜才定。

第二天,郭昕帶著要回去計程車兵出發,杜環與他擁抱了一下,拍拍肩膀道:“後會有期,安西再見。”

郭昕他們漸漸消失在遠處,突然,風吹過來,一陣歌聲: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聖開昌歷,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那郭昕從此離開巴格達,回到大唐,帶著從阿拉伯帶來計程車兵拼殺在戰場上,與他伯父郭子儀一道去平定安史之亂。(欲知郭昕後事如何,請關注後面卷章)

送完郭昕,杜環等再送法界與赤松師徒、樊叔和芮莉一家等到巴斯拉碼頭。法界手持法杖與赤松唸了些祝福、消災的佛經辭別而去,後來在天竺上岸,路經諸佛國,而此時佛國已是四分五裂,戰火連天,有些地方已不信佛,好在遇到了一個叫蓮花生的高僧,二人請求其到吐蕃說法,那高僧便答應了。回到吐蕃不久贊普尺帶珠丹逝世,赤松即位為贊普,是為赤松德贊,發兵唐朝勤王,後在蓮花生等支援下,平定了郎、莫兩家的叛亂,又把佛教立為國教,取締了苯教,消滅了反佛教派,吐蕃進入昌盛繁榮期,成為大唐巨大的威脅。赤松德贊被後世尊為吐蕃三法王之一。(欲知法界與赤松後事,請關注後面卷章)

樊叔等人與法界等人在天竺碼頭分手後,一路坐船到達廣州,獲悉北方安史之亂造成巨大危害,只好重新尋找新的安生之地,有來往的阿拉伯人講,泉州港開放發達,有好多外國人居於此,便來到這泉州定居,繼續開了一家鐵匠鋪,並打聽自己在長安親人的下落。

船已消失在海平面上時,杜環還在傻望著遠處。其實,他想的是一個已經死去的故人。

“少爺,我們走吧。”崑崙奴道。

“將軍,走吧。”羅含也催了。

杜環回過頭看他們,當發現到躲在崑崙奴後面的伊本時,他笑了:“他們都走了,我還有你們,走,我們去大馬士革,我要好好做哈里發的鎮撫特使了。”

注:據史書記載,公元755年12月(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年底高仙芝等枉死。《新唐書》、《舊唐書》均記載天寶十五年六月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馬嵬坡佛堂的梨樹下。白居易的《長恨歌》寫道:“馬嵬坡前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因此楊貴妃死於何處成迷。後日本山口縣大津郡的久津漁村二尊院發現了楊貴妃墓,這個地方已經被日本列為重點保護文物。本書主人公杜環的堂侄、著名詩人杜牧感嘆於其叔與楊貴妃軼事,曾寫過關於楊貴妃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