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建有詩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在中國的三國時代,一代梟雄曹操去世後,其子曹丕迫使漢獻帝劉協將皇位禪讓給自己,成為大魏第一代皇帝,是為魏文帝。

曹丕為了自己皇權的鞏固,還曾逼迫自己的親兄弟曹植,這才有了流傳千古的《七步詩》。

不過,類似的事件在歐洲大陸上也曾上演,那個時候正是杜環所在的大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並存之時代。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蠻族日耳曼人在其廢墟上建立了很多小國。後來,其中的一支法蘭克人在首領克洛維的帶領下逐步統一各部落,建立了一個大王國,成為歐洲的日耳曼大國。

這克洛維就是法蘭克王國(也有人稱為法蘭克帝國)第一個王朝的創始人,他的王朝被稱為莫洛溫王朝。

到了莫洛溫王朝晚期,國王死後沒有直系親屬繼承王位,宮相與各地貴族爭權奪利,相互戰爭,為此法蘭克王國一度沒有統一的國王,國家四分五裂。

宮相本來僅是宮廷總管(千萬別誤會為大內總管那個大太監,西方文化不一樣),但到了後來權力日重,成為軍隊實際控制者,擁有大片屬於自己的領地。

本來國王手下有好幾位宮相,相互牽制。但查理馬特當宮相後,經過鬥爭,大權獨攬,成為王國唯一的宮相。

或許查理馬特穿越到咱中國來看過《三國演義》,就擁立前國王遠親希爾德里克三世為國王,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此時,中國已經到了唐玄宗時代,而法蘭克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比中國的漢獻帝還無能,人稱懶王。

查理馬特有兩個英雄般的兒子,大兒子叫卡洛曼,二兒子叫丕平。

兄弟兩個幫助父親逐步吞併了諸侯及其他割據勢力,又把一盤散沙、遍地烽火的王國統一起來。

公元741年,人稱“鐵錘”的法蘭克一代宮相、中世紀騎士制度的建立者查理馬特逝世,他的兩個兒子卡洛曼和丕平便如曹丕曹植兄弟一般為爭奪繼承權發生了內鬥。

最後,兄弟二人在大唐戰敗杜環被俘的前五年(即公元746年)展開決鬥,大哥卡洛曼戰敗,不過這小弟丕平(巧了,也帶個“丕”字)沒有學曹丕逼迫哥哥寫什麼七步詩,而是讓哥哥剃度遁入空門做西方的和尚,關進修道院做修士去了。

根據王國的規定,君權神授,由於血統關係,丕平還是不能稱王,不得已繼續向懶王希爾德里克三世稱臣做宮相。

但此時此刻,丕平感到做宮相已經不是自己的人生目標了,便要逐步想辦法廢除這國王自己來做,而那邊尚沒有中國人搞的那種“禪讓制”。

丕平是個小矮子,但因為特殊的地位,很多貴族願意把女兒嫁給他聯姻。

矮子丕平最後娶了大不列顛島盎格魯人麥西亞國王埃特巴德的小女兒卡蒂莉亞,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卡爾,另一個也叫卡洛曼(想必真是兄弟情深嘛)。

丕平很會算賬,他娶大不列顛島七個王國中最強大王國的小公主就是為了擴大在歐洲的地位和影響,儘管這位王后是因為國王不喜歡而被遠嫁到法蘭克的。

要過“君權神授”這一關,這丕平便要想法得到羅馬教皇的支援,教皇就是神在人間的化身嘛,因此,“我們的宮相”一直在尋找機會,可不,機會就送上門來了。

怎麼來的呢,這多虧法蘭克人自己日耳曼同族的倫巴第人。

自從北歐遷移到亞平寧半島,這倫巴第人就沒有消停過,老是打這個,搶那個,最後,連教皇的領地拉文納也要搶。

教皇沒辦法,這裡的羅馬帝國早就沒有了,否則還能保護自己,東邊的羅馬帝國是政敵東正教管控,無奈,只好向另外一個被他們以前稱為蠻族的法蘭克人求救,機會就送給了丕平。

“我只是一個宮相,這事應該由我們的國王陛下做主。”矮子丕平對前來求救的大主教無奈道:“國王不理政事,我這個宮相又能如何?再說了,倫巴第人和我們是兄弟,都是日耳曼民族,我們哪能自己人打自己人去幫你們啊。”

大主教吃了閉門羹,只好回去向教皇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