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初遞給白慈沉一個毯子,在地上鋪了一些雜草,這雜草只是被病毒殺死,其本體不攜帶病毒。

“休息一會兒吧,你身上的毒已經沒有事了,看來你也產生了抗體。對了,我說你將來不會變成一條毒蛇吧?就像小嶽嶽的短片,白素貞戴上眼鏡就變成眼鏡蛇了一樣,哈,身體中了這麼多的毒現在都沒什麼事。”

白慈沉接個毯子蓋在腿上說:“沒事的,我多多少少也是一條蛇嘛,總會有一些抗毒因子的,而且我的祖上可是巴蛇!”

“巴蛇?這倒是沒想到。”

《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巴蛇——相傳上界仙女,因過失,謫貶恩陽縣三峰山叢石間化紅梅二株。一枝向南,吐花繁茂;一枝向北,無花開放。每當南枝花放時,奇芬馥郁。

唐時縣令張仕遠在紅梅處建閣並沿山砌圍牆,設專人看守。後張升遷,唐貞觀年間,由陝西王瑞接任恩陽縣令,其次子王鶚是個頗有名氣的書生,常年住在紅梅閣讀書。一年初春時節,紅梅閣旁的紅梅樹繁花似錦,其中一枝豐滿異常,書生喜不自禁,折回插入書房花瓶。

說也奇怪,那花長久不謝,屋裡屋外香氣撲鼻,室內讀書作畫的文房四寶,每天被人整理得格外工整,一塵不染,似是有人專門伺候。

書生愜意的同時,便也懷疑是誰呢?他決定弄個明白。

一天,書生假稱回家省親,關了書房,躲入臥室,不一會兒,奇蹟出現了,從花瓶那枝紅梅中走出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收拾起屋子乾淨利落。看見王鶚,急忙想避去不成,四目相視,令少女滿臉通紅。

經過一番交談,方知姑娘名叫紅梅,乃瑤池宮中侍女,因在蟠桃會上不慎打破玉盤,被王母娘娘貶下凡間,令人將她安排在紅梅閣上。

書生對紅梅的遭遇很是同情。從此,紅梅在閣裡紡紗結線,朝夕陪伴書生作詩作畫。

後在王太夫人的允許下,公子與紅梅完婚,唱和詩書,相敬相愛。

在義陽山腰,有一洞,深三層,洞中有巴蛇名潛,長數十丈,常殘害婦女,吞食人畜,修煉多年已經成為妖精。它垂涎紅梅的美貌已久,一天黃昏,紅梅剛進閣樓準備歇息,巴蛇化身一英俊青年男子突然翩翩而至,嬉皮笑臉向紅梅求愛。

紅梅見是蛇精,一邊斥責無禮,一邊撿起一個紗錠,投向道山寨報信,瞬間一縷青煙載著一口寶劍呼嘯著落入紅梅手中。

蛇精回首一驚,知有高人相助,馬上變為原形,與紅梅糾纏。紅梅怒不可遏,揮劍砍去,巴蛇見勢不妙,慌忙逃走,一步跳下讀書檯。

紅梅見天色已晚,回到閣樓,將紗錠再度拋向道山寨。頃刻,一縷青煙即刻送來一個鐵匣,紅梅開啟一看,原是一塊百年煉就的火磚。

紅梅一夜提防,並不見巴蛇來到。第二天拂曉,蛇精再度去調戲紅梅,並張開血盆大口,向紅梅撲來,紅梅忙取出火磚,用力拋進巴蛇的口中。

熊熊烈火燃燒,燒得蛇精亂板(彈),一板板到十幾裡之外的字水河,火磚從口裡脫出,烈火燒乾了河水,從此人稱這條河為鰲溪河。

話又說回來,紅梅為何要向道山寨丟擲紗錠,原來這裡有一位蒲道官,傳說是巴州東興場人,幼年被財主逼死父母,孤苦伶仃,隻身出家,上陰靈,遊青城,得名師指點,煉就一身高超的法術。他在青城山夜觀天象,見家鄉義陽山黑氣沖天,知有妖孽為患,特回家鄉除害。紅梅手中得來的寶劍和火磚便是蒲道官所贈。

巴蛇並不甘心失敗,再次與紅梅大戰於紅梅閣前,當紅梅不敵蛇精之時,蒲道官一聲長嘯登上了紅梅閣,橫劍直立。

巴蛇大驚,知是送劍、送磚的高人來了,又與蒲道官大戰了三四個來回,蛇精已覺乏力,只得奪路逃走,苟延殘喘,以圖捲土重來。

蒲道官用稻草綁成一豬,腹下藏下火藥火器伏設機關。又令童兒到巴蛇洞前砌灶生火,鍋上放蒸蘢,籠內蒸一面人。

是夜巴蛇出洞覓食,將草豬吸進腹內,機關轉動發起火焰,燒得巴蛇疼痛不已,藏於洞中不出。

蒲道官手執利劍進洞除妖,走時再三叮囑道童:此籠要七天七夜才能揭蓋。

時間一天天過去,眼看七天將過,這道童自作聰明,忘記師傅的吩咐,時過傍晚,便揭開籠蓋,籠內麵人全部潰成面塊。只聽洞內一聲巨響,一條大蛇蹦出。

道童見狀,大喊師傅,蛇精知老道已混進了腹內,於是用死力緊閉血盆大口,蒲道官由於道童提前揭了籠蓋,功力減退,無力衝出蛇腹,葬身於巴蛇腹內。

害人的巴蛇精除掉了,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巴蛇洞,把蛇精開腸剖肚,找出蒲道官的屍體,安葬於義陽山紅梅閣下。

關於紅梅和那位公子的故事,也許他們美滿地生活著,也許會是董永的故事再翻版。

林初也打了個哈欠,給白慈沉講故事她的津津有味的,絲毫不在意她的老祖宗在這裡便是反派的角色,壓手示意她趕緊休息,如果追兵靠近了他們還要第一時間離去隱藏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