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核電站(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他必須秘密建設一座獨立的電站來為基地供電。要想保持基地這個秘密,聲勢浩大的水電站顯然不可能。而風電、太陽能等同樣容易被人察覺。火電則需要大量的煤炭或柴油,同樣難以確保不洩密。
唯一可行的技術方案,就是核電站。由此,馬由在微型核聚變和小型無汙染核裂變發電站之間,猶豫了許久。
馬由當然期望一步到位,研製出可控核聚變。
他觀察了目前全球研究可控核聚變發電,稍微有成功希望的方向,是採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這個裝置最基礎的理論,是需要超過1億度高溫。但事實上,前世華國聚變裝置點火溫度都將近二億度了,持續時間將近三分鐘,但核聚變反應還沒點火。要知道這個溫度可是太陽中心溫度的十幾倍,氫彈中心溫度的200%。
而太陽表面溫度5500度,中心溫度1500萬度。天體物理學已經明確表明,在脈衝星,星系核,類星體中,質能轉化效率可以高達40%,這絕不是現在主流核聚變理論能解釋的。
所以只能以引力勢能來解釋放能機制,而引力勢能是怎麼運用於粒子使之放出能量的,暫時沒有更多理論解釋,等於就是一個空白。
而且,即使這個方向點火成功。建設這種技術的發電站,因如此巨大的高溫,所產生的安全隱患等問題,也是需要更多科技去解決。因此目前人類的核聚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馬由資料庫中,前世有一種技術,是透過研究恆星發熱、發光的原理和執行機制,誕生的一種可控核聚變發電技術。核心技術就是一種球狀引力裝置,與1800度高溫綜合作用,而產生可控核聚變反應。
這個技術的關鍵,就是引力裝置的技術和生產製造。馬由現在反重力裝置已完成了研製並已實際運用到穿梭機上,只要在反重力裝置的基礎上,稍加修改就能達到核聚變發電站所需。而且不需要上億的高溫。安全度極高。
但擁有核聚變的理論和技術,要轉換為現實,依然需要許多的驗證程式,這就需要較長時間來實現。而馬由缺少的就是時間。
他只能將目光轉向核裂變發電技術。這是目前人類都實現了的成熟技術,雖然還有核原料使用率極低、核廢料汙染、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還可能產生安全隱患等弊病,但各國都一直在努力改進。
確定了暫時只能開發核裂變發電站後,馬由又面臨著技術路線的選擇。
要得出這個結論,需要推衍的因素依然很多。
馬由可不準備在莫三比克施工現場上空一直飄蕩,萬一不小心解除了異能,自己就暴露在大庭廣眾中了。
回到之前的山頭上,讓星兒檢視了四周,尤其是天空中衛星的軌跡。安全後,他從空間中釋放出穿梭機,立刻下令啟動隱身功能。
乘坐穿梭機回去,比飛行滑板又要快了不少。1個多小時後, 馬由在鷺島附近一個小島上悄然降落。收起穿梭機,換上飛行滑板,10分鐘後,他終於回到了材料研究院自己的實驗室裡。
次日,他公開露面了一會,並處理完一些公務郵件,檢視了一下9名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又鑽進到實驗室裡。這是他第4座私人實驗室,也是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備的實驗室。
其中裝配車間,都足有1.2萬平方米。實驗室還有一個聯通彎島海峽的海底船塢,需要時,可讓潛艇自由進出。這個功能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在馬由無暇親自來往時,透過智慧無人潛艇,在這裡進出、轉運各種物質、材料。
馬由在規劃這座實驗室時,就考慮到臨海優勢,人類在仰望星空的同時,其實還有海底的諸多秘密,值得去研究。豐富的海底資源,馬由是不可能視而不見的。這就需要藍星集團突破海上更多的技術,例如深潛能力等。總不能如此龐大的資源開採,都讓馬由親自用異能去收取吧。
實驗室除了巨大的裝配車間外,其他學科種類也比較齊全。目前正在完善之中,不過也有了基本的實驗功能。
馬由斜躺在椅子上,開始推演具體要實施哪一代核電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