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交車儀式(第1/2頁)
章節報錯
前世華國因材料的落後,掣肘了工業的發展。大到航空發動機、小到圓珠筆筆頭那顆小鋼珠。
直到2017年太鋼集團才完成了圓珠筆頭的攻關。使華國全球佔據80%份額的圓珠筆生產,有了自己的筆頭。航空發動機關鍵部件葉片所需的材料sic,也是在2017年才有所突破。
其他領域的技術要在現實中運用和轉換,馬由和星兒配合,還不算困難。但在材料領域,即使擁有技術資料,因要素很多,製備或冶煉時材料的配方、時間,溫度,順序可能產生一些變化,因此需要一個龐大的團隊,對材料技術進行大量的驗證工作。
這也是為何所有研究院中,材料院規模最大,裝置也是最齊備。為了配置完備的儀器和裝置,還得等其他產業起步,以及馬由的私人實驗室慢慢加工,才在最近籌齊所有高階裝置。
馬由駐紮在鷺島材料研究院裡,將招聘到藍星研究院裡工作已一段時間的研發人員,進行了全面仔細的的梳理、背景再稽核。並逐一進行面談交流,和星兒一起透過感應測試。最終確定了180名對藍星集團完全忠誠的骨幹,將他們分成了30個材料研發專案組,每個專案組又根據專案所需,再分成若干的子專案研發團隊。
這樣的組織架構,讓每一種材料的資料只有負責人能夠掌握,加之嚴密的安保措施,材料製備工藝或冶煉工藝以及配方,以及研究過程中的所有樣品,均可以做到完全保密。
除30個專案材料研發的核心團隊外,另外對材料製備、冶煉配套裝置、儀器的研發團隊也達120人。加之從全國、和世界各地招聘過來,兼任大學教學的非材料領域研發人員、汽車、動力研究所等。藍星集團在鷺島市的第四研究院的研發人員,達到了1500餘人。
京城研究院則縮減到700餘人、弘崆研究院縮減到300餘人、英國研究院縮減到200餘人。
解決完人員問題後,馬由初步擬定了研發科目,例如耐磨合金、耐熱合金、石墨烯、碳奈米管、碳纖維、高強輕型材料、超導材料、半導體材料、功能薄膜、智慧材料、生物材料、氣凝膠、非晶合金、泡沫金屬、離子液體、奈米纖維素、奈米點鈣鈦礦、3d列印材料、柔性玻璃、自組裝(自修復)材料等數十個專案。
馬由將星兒整理好的由淺入深的這幾十個科目的技術資料,複製到公司內網資料庫中,然後分別授權給各個專案組負責人。終於理順了所有材料研究院的事務,從此藍星基礎材料研發領域,開始進入了高速發展的軌道。
在梳理材料研發專案時,馬由還發現一些急需解決工業基礎環節,華國目前有不少部件都需要進口,其中軸承就是一個關係到最終產品壽命、精度和品質的核心部件。之前藍星大多靠進口,小批次特別尖端的軸承可以透過私人實驗室來完成製造,這可不是長久之計。
前世21世紀20年代,華國各行各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許多產品所屬的軸承高檔軸承就長期依賴進口。
例如高鐵所需的軸承不僅設計複雜,光外套的削磨加工就要經過87道之多的工序。內外套精度要控制在1微米以內。不僅如此,鋼材的硬度和韌性也有苛刻的要求,如果沒有密封潤滑技術的配套,也沒有辦法實現國產化,
高階軸承的生產技術長期被歐美企業壟斷,不僅價格昂貴,而且軸承問題要是不解決,華國的許多重大專案是不能輕易上馬。例如c919發動機專案,是完全不敢啟動。
這種狀況持續到2017年才完成了地鐵軸承的國產化,成本不到進口50%;
同年實現的海洋工程配套軸承的國產化,這種軸承高達90噸,有三千多個部件軸承外徑比四層樓還要高,就這麼大的產品,組裝以後的精度能達到0.3mm;
稀土軸承鋼實現國產化,解決了高階軸承所需鋼材卡脖子的問題;
同年,研發出國際上先進的奈米貝氏軸承製造技術,定位於為東方紅衛星系列,神舟系列和嫦娥飛船提供配套軸承。
&n,350km的高鐵軸承國產化所需成本僅為國外的17;
2020年實現核電電機專用軸承國產化;
2021年,長征二號火箭和神舟12號飛船首次載人發射成功。火箭和飛船的發動機,助推器,電機驅動旋轉等高階專用軸承均全部實現國產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