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撕裂鐵幕(第2/2頁)
章節報錯
何謂宇宙?約2400年前,先秦老子、墨子後學、惠施中諸多先哲思想中,有十分精闢宇宙觀。老子提出“道”與“域”,《墨經》有“久”、“宇”,惠施有“大一”、“小一”。同時期,諸子百家之一的屍佼更為精切而簡明:“天地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
宇宙之廣闊,我們即使探索億年、也摸不著邊。
宇宙之深遠,我們哪怕窮盡一生、也看不到頭。
我們生活在較之宇宙連微塵都談不上的渺小星球。
不能只關注當前的苟且,更應仰望頭頂的星空,那裡才是人類的未來。那裡才是我們傳播人類文明、讓我們子孫後代可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
我們對頭頂上那片星空知之甚少,只有時常抬頭仰望,堅定心中的信念,才能擺脫這個星球的束縛,奔向浩渺的藍星大海。
所以,我們拿起手中的工具——科學和技術。
讓我們不斷進步。
《仰望》就是我們探索未來的平臺。
這一期,藍星研究院被選中涉及電子學、材料理論、機械設計、軟體設計理論以及微電子創新理論等領域的6篇論文。
還收錄了世界各地、全國各個科研機構、大學投送的論文14篇。
其中,數學領域有馬由繼破解破解《哥德巴赫猜想》、《ABC猜想》後第三篇數學難題《考拉茲猜想》。
創刊號中,除馬由的數學難題外,具有世界級影響力達85分以上的論文,還有法國波爾多第一大學教授費力昂的物理學、華科院馬中海博士的機械設計理論、劍橋大學教授恩施特微電子藍星(華國)研究院鄒天明博士的晶片新架構等。
最有意思的論文是材料學論文,這是星兒搜尋到德國錫根大學一位不知名的教授弘裡希,經過20多年堅持不懈努力,剛剛撰寫的一篇關於材料研究新方法的論文,但這篇論文暫時卻沒有得到學術界的承認。
藍星研究院徵得他的同意後,收錄了這篇論文,並附上了星藍星研究院驗證試驗資料,首家承認這篇論文觀念。
為此,馬由還專門請一位本來贊成這篇論文的劍橋大學教授托馬斯,為這篇論文和實驗驗證結果撰寫了評論性文章。
有意思的是,這次創刊號中,沒有收錄來自米國的論文。不是沒有合格的,而是馬由故意將其安排在第二期刊登。他本意就是儘量扶持華國,順帶提攜一些歐洲的學者。逐漸分化米國的所謂學術權威。
他心裡很清楚,自己這樣的小動作,米國各個期刊都在這樣做。同等學術價值下,首先刊登的是米國或他們扶持的物件。最後再考慮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成果。
最吸引科學家們的是,每期都將刊載一些以藍星研究院名義,釋出的各行業發展簡訊以及技術趨勢類文章。這些實際是星兒選定的素材,在不洩密的情況下,儘量給讀者一些正確的方向指引。不過這一部分,只有華文全刊中才有刊登。英文版有意識地省略了。
另外,在期刊導讀欄中,《仰望》期刊編輯部給予了每一篇論文的分值,這是馬由首創的一種評估體系,現在大家不一定注意這個簡單的字元,但將來評審《探索獎》時,就是一個重要依據之一。也是量化這些科技成果的一種具象形式。
這也是為了創立學術地位的一個方法,將一篇可能有巨大爭議,暫時無法被接受的論文收錄,用試驗資料驗證其正確性。側面證明了《仰望》較其他拒稿的學術專刊更加專業。其他專刊只有編輯和組織其他學術大佬審查的能力,而不會有藍星研究院的研究驗證能力。
《仰望》月刊的創立,將西方壟斷學術話語權的鐵幕,撕開了一條小口子。西方傲慢與偏見,終將被踩在腳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