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兩年的全面轉制,姑蘇鄉鎮工業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革,逐步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發展的全新局面,同時推進了經濟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的大調整,促進了鄉鎮企業的最佳化和發展。1995年和1993年相比,全市鄉鎮工業企業減少了2664家,職工人數減少15萬多,而工業產值卻增長51.4%。”

姑蘇市的改革,也吸引了國家高層的目光,近些年不斷有國家領導人,來這裡視察,並表示高度讚賞。馬由綜合新聞和其他資料,以及今天周天宇如數家珍的介紹。明白了姑蘇這個非特區、非直轄市甚至連省會都不是的小城,卻發揮出表率作用的原因。

馬由看重姑蘇市,一方面是這裡的政策及市場環境、10多年的工業化,培養和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技術工人。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這裡的中小企業眾多,容易培養出相對完善的產業鏈。

之前的一些思路,現在也漸漸清晰起來,他需要花費一點時間,整理一下技術資料,就可在這個地區先行實驗。

“選擇在併購虎丘這家工廠,我們看重的是這家企業的規模、產權清晰,關鍵是附近有著名的虎丘相機廠,我們近水樓臺,挖掘人才相對容易。姑蘇市改制較早,下崗壓力不大,沒有強制要求我們保留工人的數額。為此,我們這幾個月從虎丘相機廠、滬上海鷗相機廠、金陵相機廠、贛省鳳凰相機廠等10多家全國著名相機企業,招聘了400多名工程師和技工,為了培養出能熟練操作高科技裝置的技工,還招聘了200多名大學生。不過,頂尖技工、光學大師級別的人才沒有招攬到多少。”

“呵呵,光學大師級技工是呀,人才是企業的底蘊和發展潛力。尤其光學這樣產業,既是人力密集型,又是技術密集型,一般企業很難達到平衡。”

手動鏡頭時代,國產相機和鏡頭還有一點市場。但隨著1985年第一支美能達a7000自動對焦面世後,至今已10年,倭國的AF鏡頭不斷湧現。緊接著在去年佳能推出了第一支帶防抖的鏡頭(EF 75300 F4F5.6 IS USM),各種光學電子技術層出不窮,手動鏡頭很快就被淘汰。華國的相機工廠也徹底沒落,甚至連以光學為傲的德國眾多相機廠,也因電子技術落後,僅殘留徠卡、哈蘇(鏡頭)等少量品牌。以至於攝影愛好者,無論專業還是業餘,手中都是清一色的倭國相機。僅極少數發燒友,在膠片時代,還堅持使用手動鏡頭和電子技術含量極少的德國專業相機。再以後,數碼相機風靡全球,淘汰了膠片機,也順手淘汰了手動鏡頭和純機械的德國傳統相機。

(筆者玩了40年攝影,資深發燒友,收藏了林好夫45、林好夫617、哈蘇503、903、Xpan、徠卡R、M各年代型號、祿來、阿爾帕等數百臺相機和各種鏡頭。故事寫到這裡心中也是一陣唏噓。)

直到智慧手機時代,出現了比照相機、攝像機更加龐大的鏡頭需求。華國企業才找到了機會,誕生了一批鏡頭、鏡片生產的企業。在手機鏡頭模組生產量方面,衝進了全球前三。但依然無力衝擊倭國的照相機、攝像機市場。

“董事長,你為何不從德國、倭國招攬一些高階光學技師過來呢?”

“一是真正的金手指那種光學大師級技師,全德國也就幾十人而已。分散在蔡司、徠卡、施奈德、羅敦司得、祿來、福倫達、梅耶等眾多廠家裡。”

馬由說到這裡,突然想起福倫達現在日子很不好過,已被轉賣幾次,再過3年就將被倭國收購。藍星集團雖然有超前的科技實力,但鏡頭這類傳統制造業產品,消費者很看中品牌,若是將福倫達收購,自己生產的鏡頭甚至數碼相機、攝像機等,開拓市場的速度更加快捷。腦海中讓星兒將這件事記錄下來,發郵件給文勇,讓他安排去洽談,蔡司也可以談談,看代價怎麼樣再比較。

“倭國人嘛,暫時不會考慮。不過引進這樣的人才,數量少了起不到規模效應的作用。其二還是保密原因,我們在模具製造、各種特種光學玻璃配方及工藝、新型樹脂玻璃、鏡片加工工藝、鏡頭結構設計、電子技術、變焦及對焦技術、防抖技術、精密組裝裝置、檢測裝置等,都擁有國際領先順平,甚至還有獨一無二的技術和工藝,也特別定製了許多先進裝置。我們起步晚,只有靠更加先進技術和裝置,來確保產品達到甚至超越國際水準。”

“其實你也不必對德國的那些手工打磨鏡頭過於盲從,你知道德國蔡司吧?他可是世界光學頂尖代表。就這麼一個光學巨頭,就是因為他們保守,堅持手工打磨鏡頭,市場份額越來越少,幾近破產。的確他們有12位金手指級大師,但人力總有窮盡時。”

“蔡司堅持手工打磨鏡片這種老舊的生產模式,成為了米國最大的光刻機制造商GCA的送終者。因極度自信,蔡司給GCA的鏡頭沒有進行出廠前的全面檢測。GCA則因為光刻機的交付壓力太大,以及對德國鏡頭的盲目信任,也沒花時間對蔡司交付的數百個鏡頭進行質量檢查。這樣就形成一個可笑的惡性迴圈,GCA不檢查鏡頭質量,就不會退回有問題的鏡頭,而沒有鏡頭被退回,蔡司認為鏡頭質量沒有問題,更堅持不做出廠檢測。”

“GCA的光刻機很快暴露出質量問題,機器執行不久,因為鏡頭柱發生漂移,導致影象質量下降,生產線不得不一再停下來。光刻機是晶片裝置投資的大頭(通常佔比在60—70%),但只要前期生產的晶片收回成本後,就會變成印鈔機,因此,穩定執行壓倒一切。”

“蔡司的鏡頭質量問題導致GCA交付的數百臺光刻機,受到客戶大面積投訴,客戶替換下的g線鏡頭多到用卡車來裝。GCA和蔡司的聲譽因此受到毀滅性打擊。結果你也知道了,GCA已經倒閉。雖有80年代末光刻機制造商過多,競爭激烈,而那時晶片設計落後、功能發掘不夠,晶圓加工品質也不高,晶片運用的潛能還沒有爆發出來,導致市場趨於飽和等原因,但蔡司手工打磨鏡頭的質量問題,為GCA的破產也做了巨大的貢獻。”

前世蔡司憑藉行業影響力,收穫不少神話,其中就包括“蔡司憑藉匠人精心打磨鏡頭成就阿斯麥”。傳說中,他們給壟斷光刻機的企業阿斯麥提供鏡頭,用精度最高的打磨機和最細的鏡頭磨料,依然需要“金手指”級技師精心打磨, 才能達到符合標準。而號稱“金手指”這種水平的技師蔡司公司也只有12人。

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應該是阿斯麥拯救了瀕臨破產的蔡司。恰恰是阿斯麥逼迫,蔡司為生存所迫,改變了引以為傲的“金手指”手工拋光鏡頭的模式,大規模採用自動機器。機器取代工匠後,蔡司走向輝煌。

那是在蔡司生死存亡關頭,聽說阿斯麥收到三星一筆110套光刻機的大訂單,這意味著蔡司相應可以獲得8000個鏡頭的訂單,訂單量增長近7倍,足夠蔡司度過危機。但利希騰貝格手下只有12個“金手指”,而完成訂單需要近300個“金手指”。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案是全自動大規模生產。

飛利浦借給蔡司1900萬美元。有了這筆錢,蔡司上馬了機器人自動拋光系統,這些系統不再完全依賴“金手指”工匠了,公司等於穿上“跑鞋”,光刻機鏡頭產品正式走出過去產量低、質量不穩定的陰影,成為真正的行業翹楚。

這些故事在這個世界還沒有發生,馬由就沒說出來。

“人眼顯然無法和高精度儀器相比,再熟練的工匠,也不能保證和機器一樣穩定,所以蔡司以“金手指”為主導的傳統經典玩法,等於給自己戴上了鐐銬。”

。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