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照這個原理,若根據沙漠中的沙石化學成分,專門研製一種沙石粘合劑,屆時用巨型“注射器”,根據流沙的地質狀況,按合理的間距和深度,灌注到流沙區域,形成網格狀的固體沙柱,就可以從結構角度,穩定流沙,再配地表種植各種根系發達的植物,最終將流沙區域的沙漠,徹底固化。

粘合劑可是一種“萬能膠”,充分利用好這個技術,可形成不同用途的系列產品。若非擔心過於驚世駭俗,容易影響到大批水泥企業的生存,馬由都準備在藍星地產集團的建設專案上推廣使用。不過,短期不行,一旦藍星集團擁有自保能力後,這個技術還是可以釋放出來。

建築材料問題基本有眉目之後,馬由又和星兒開始構思工程裝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材料外,還需要準備各種島礁建設的工程裝置,如專業從事吹沙填海的大型挖泥工程船。

前世華國在21世紀20年代,已成全球著名的“基建狂魔”,吹沙填島也是其中之一。華國自主建造了世界一流水準的絞吸式挖泥船,樹立起“造島神器”的美譽,在疏灘工程、吹沙填海工程,發揮了巨大作用。

絞吸式挖泥船的運作原理,是透過船舶前段的吸水管安裝的旋轉絞刀將海底的土壤疏鬆,然後海水與土壤形成泥漿吸入挖泥船的泵體,到達指定區域後進行排泥,從而建造島嶼。且這些挖泥船運作起來非常簡便,所有步驟都可以預先設定完成後,自動化進行,工作效率極高。

挖泥船是一種技術難度很高的特殊用途工程船,華國在掌握這種船舶的製造技術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很快就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例如2010年交付使用的“天鯨號”,當時就成為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三。此後又建造了“新海旭號”,工作流量可以達到兩萬立方米每小時,就是在一小時內可以將一個足球場填高3米。

有了這些資料,馬由並未完全滿足這些工程裝置的效能。他要將智慧控制、船舶動力系統等,再度升級。從而將填島的效率再度提升。

讓星兒整理好相關技術資料後,馬由將挖泥船專案,列入到研究院船舶設計所科研清單中。馬由繼續梳理了近期的工作,發現需要落實的事情還很多。

工作例會上列出的許多問題,如觸控式螢幕研製和生產模式的確定。馬由一直沒有下決心是獨資,還是尋找合作企業。但無論怎樣,觸控式螢幕的研發,要擺上議事日程。思前想後,他還是計劃自行投資一座觸控式螢幕廠,在智慧手機沒有普及之前,觸控式螢幕的運用範圍和數量有限,自家生產可以滿足所需。

以後再根據市場規模,逐步釋放技術與華威、福耀等本土企業合作。當然也不排除和長宏集團再度聯手。但長宏集團現在還未改制,和全國有機制的企業合作,馬由還是有些擔心。好在每次合作,都是和對方重新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從而擺脫對方的管理體系。

衛星品種和數量也急需增加,例如之前構思的《原點島》防衛體系,其中主要構成就是在島嶼上空,佈置超低軌武裝衛星。另外,寬頻網路通訊衛星也要增加數量;

生物智腦數量也要抽空製造一批;

穿梭機至少還要製造一架作為備用……

細數下來,最近的事情還真不少。馬由揉揉頭,一個一個落實吧。

“叮噹”,一個提示音在馬由的辦公電腦上響起,這是秘書提醒馬由,他名下的第二屆碩士、博士生,從去年12月開始網上考試,到前不久親自面試後,需確定名單、發放錄取通知書。

從星兒那裡拿到面試的評價資料,當時沒有立刻確定具體名單,就是因為這次報名的學生質量都很高,名額只有6名,但至少有12名馬由都很滿意。所以就暫時擱置下來。但現在時間已到,不得不最終拍板了。

想了想,馬由還是捨不得這些人才,乾脆超標招收吧,反正也不是應付不過來。不對,不是應付,而是指導。再多幾臺生物智腦,星兒的壓力會大幅度減輕,也可暗中替代馬由指導這些學生。

一天的時間,在忙碌中很快過去。

接下來的時間,馬由繼續將主要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植物基因編輯等課題研究中。粘合劑、觸控式螢幕新增科研課題,交給了研究院去完成,有前期提供的資料,以及星兒監控、引導,這些課題多實驗幾次,就可找到最佳材料配方和製備工藝。

時間一天天過去,馬由也沒有外出,集中精力用異能對沙漠植物進行各種DNA編輯實驗。好在有虛擬實驗平臺,模擬基因編輯後的植物的生長。獲取各種實驗資料,終於這天,他完成了36種篩選出來的植物基因工程。

下一步,就需將這些植物枝幹或種子送到沙漠實驗室和育種基地,進行育種。考慮到植物生長需要時間,馬由還從未來的資料裡,找出了一款現在工藝和材料可以生產的《植物生長加速儀》,其實就是發射一些對植物生長光波儀,同時還自帶一種對人體、牲畜無害的次聲波,綜合產生刺激植物迅速生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