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由家人們深刻印象的,除了飛機制造工廠的宏偉外,還有滬上、鷺島造船廠正在建造的巨型貨輪、大型lng船,以及外人無法參觀的無人全智慧生產工廠、公海上的海上巨型採油平臺等。

與此同時,藍星礦業在全球的大收購,也捷報頻傳。

礦產是一個種類多、儲量分佈廣、資源國在全球擁有一定經濟話語權的產業。即使藍星集團擁有萬億資金,也不可能涉足所有礦產資源。何況每一座礦區獲得勘探和開採權,以及建造配套基礎設施,都是鉅額投資。萬億資金在整個產業中,還是杯水車薪。

其次,礦產資源的擁有,在很多地區,不是錢的問題,還有其他各種政治、軍事、治安等因素制約。好似中東的石油,就是米國稱霸全球的一種重要手段。

所以,這一波全球礦產大收購,馬由首先是鞏固藍星礦產集團在稀土資源方面的優勢地位,其次,就是瞄準即將到來的鐵礦石定價權地位。

倭國經濟繼廣場協議被米國剪羊毛之後,經濟陷入了20年下降週期,剛過去的97亞洲金融風暴,再度受到重創。之前,倭國是國際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而經濟下滑後,自然需求大幅度減少。

此時,華國的基建狂潮剛起步,海量需求尚未釋放出來。因而1999年是國際鐵礦石下跌最多的一年,達到了11%。

但馬由從前世資料中獲悉,未來幾年,因華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內缺少優質鐵礦,轉向大量進口,按道理推銷產品的賣家,居然霸道地掌控了定價權,使鐵礦石價格一路狂奔,讓華國的鋼鐵企業苦不堪言。

這裡面有資本的惡意操縱,當然也有華國企業自身缺乏國際競爭能力和經驗等問題。讓別人鑽了空子各個擊破,最終被他人牽著鼻子走。

2003年底,倭國新日鐵主導了2004年的鐵礦石談判,率先與澳洲必和必拓公司達成了18.6%漲幅的首發價格。

2005年2月,新日鐵分別與淡水河谷和必和必拓敲定了71.5%的漲幅,這是談判歷史上漲價幅度最大的一年。其中必和必拓公司要求補償運費差價。

2006年的鐵礦石價格談判,異常艱難,歷經7個多月,最終巴西淡水河谷與德國蒂森克虜伯敲定19%的漲幅,高於市場預期。

2007年,華企與淡水河谷談判,以漲價9.55%獲得首發價,這是華國鋼鐵企業首次確定國家鐵礦石價格,但還是未能抑制價格上漲的趨勢。

2008年,新日鐵與淡水河谷達成兩種鐵礦石基準價格的協議,其中南部鐵精粉漲65%,卡拉加斯粉礦漲71%。同時,力拓公司對亞洲鋼廠出售鐵礦石時徵收海運費,用到岸價(cif取代了離岸價(fob,以獲得更高的利潤。“同品種同漲幅”和“離岸價”原則被打破。

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鐵礦石呈現供大於求的局勢。新日鐵與力拓集團達成降價32.94%的協議。華國與澳大利亞的fmg公司進行談判以改變局面,並最終以fmg公司的毀約結束2009年的鐵礦石談判。

2010年,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均棄用年度鐵礦石定價機制,從第二季度開始使用更加靈活的指數定價機制。同年,淡水河谷表示,不再宣佈定價,並與全部客戶達成協議,建立鐵礦石季度價格機制,並以華國現貨市場價格指數為基準。

至此,“長協”定價機制徹底瓦解。

……

總之,未來20年,除金融危機導致鐵礦石價格下跌外,居然都是無道理地暴漲,從去年不到20米元每噸,一直漲到150米元。侵吞了本屬於全球第一鋼產量華國鋼業的絕大部分利潤。

馬由要利用好這兩年鐵礦石低迷視窗期,透過一波大采購,確立藍星礦業在鐵礦石定價權方面的地位。

憑藍星集團的實力,將來不會被裹挾加入淡水、必和必拓等巨頭的礦業聯盟,來坑自己祖國的鋼企。甚至,他還要利用手中的資源,打壓一些依託華國經濟發展發大財,卻回頭又充當米國馬前卒的某些國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