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晶片戰爭(3)(第1/2頁)
章節報錯
“哦,若是這樣,我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了。畢竟你們是企業,我們會依法辦事,不會干預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力。但是我有一個疑問,不知該不該問?”
周助理見馬由沒有異議,便繼續問道:
“大量出口晶片生產線,那不是給你們樹立了更多的對手了嗎?”
“呵呵,要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介紹一下晶片市場的發展前景。晶片市場規模的增長的速度,是爆發性的,需求將超過大家的想象。之前是一些高階裝置、IT產品等比較狹窄的範圍裡運用。以後,幾乎所有工業產品都有可能需要晶片。如小到玩具、家電大到飛機汽車,都需要大量的晶片。”
“需求增加最多的,是移動終端和汽車。例如每輛汽車裡,將搭載大約500600枚晶片,甚至隨著自動駕駛等功能的出現,可能達到1000枚以上。僅這一項,全球每年所需就是350億枚晶片以上。市場這麼大,我們一家也吃不下。”
“我們對外銷售的晶片生產線,無論良品率、生產效率以及晶片製造成本,都遠超國外現有的生產裝置。對國外晶片製造企業才會有較大的誘惑力。”
周助理沒有注意到馬由那一閃而過、略帶冰涼的眼神,只聽馬由繼續道:
“然而,投資一條晶片生產線,動輒就是數十億、上百億。除一次性投資巨大外,還有就是規模效應問題。關鍵的是,我們在不斷進步,也會保留晶片製造的殺手鐧在手中。我們也同步加大了晶片代工的投入,其目的一方面是和裝置廠家競爭,另一方面,擴大晶片製造的規模,就是讓更多的企業放棄設計製造一體化模式。如此雙管齊下,國外的晶片裝置廠家和晶圓工廠的競爭力會越來越薄弱,我們在IT行業的地位更加鞏固。”
藍星集團這次推出市場的晶片生產線裝置,最高可以達前世2001年才推出的130奈米制程工藝。領先這個時代3年,而藍星集團自己的晶片製程已達2004年的90奈米水準,領先5年。
這還是半公開化的,藍星集團在德國、弘崆的工廠的晶圓工廠製造工藝和技術。國內全智慧化的生產線,真實水平已進入到奈米單位個位數,相當於領先近20年,底蘊可謂極其深厚。
想了想,馬由補充說道:
“更為重要的是,大多數高階製造、高科技產品,都有複雜的產業鏈。我們這些年和國內其他企業合作,產業上游打造了諸多IP核、擁有全球最好的晶片專用設計軟體、以及晶片製造各種材料;中游則有晶片製造裝置、晶圓製造和加工等;下游有切割封裝、測試、配套運用軟體等。可以說基本完成了獨立自主的產業閉環。而這一點,米國都難以辦到,更不用說其他國家了。”
馬由沒有將內幕完全透露,事實上幾年前他就開始構築專利技術壁壘。凡是這個時代可能發展的晶片方向關鍵技術,如光源技術、EDA軟體、以及晶片架構IP核等,都透過各種名義進行了專利國際註冊,並最終轉移到藍星技術管理服務公司名下。堵死其他光刻機廠家未來的前進道路。
其實,在晶片製造裝置領域,馬由需要注意的目標,一直就不是倭國、也不是米國的光刻機企業,而是即將崛起的阿斯麥。
這時的阿斯麥的光刻機只有20%的市場份額,還沒有研發出EUV後那種超然地位。而且,藍星集團設計和製造出來的晶片生產線,和前世那種各個工藝環節相對獨立,需要各種裝置和大量專業工程師的低效率生產方式,有巨大的區別。
供集團自用晶片,是全智慧晶片生產線,無需人工干預,自動完成生產、封裝和檢測。這個晶圓工廠在蓉城,是藍星集團安防等級定位於S級,即和研究院等同的密級。集團內部都沒有多少人知曉具體詳情,在這裡工作的工程師們都簽署了保密協議。
位於德國的晶圓工廠和弘崆工廠,則是半開放性質的工廠。不時有來自全世界的IT企業來這裡參觀、委託代工,故降檔成半自動化的生產線。即便如此,良品率也相比其他晶圓工廠高了許多,平均可達98%以上。而所需操作工程師人數,卻只有其同行業的30%。
這都是得益於擁有一定智慧的生產線控制系統,和嚴謹但高效率的品控系統。這些隱藏的技術,外人參觀時是無法看到的。
至於對外銷售的,雖說遠比前世同期甚至之後20年,從生產流程規劃方面先進了不少。所需工程師較同行業僅有70%,生產效率和良品率也高出不少。
一旦藍星集團的晶片生產線上市,無論是阿斯麥還是尼康、佳能,他們的光刻機,就顯得非常幼稚、落後。其市場份額肯定大幅度下滑。而阿斯麥大機率熬不到前世2004年開拓浸潤式微影光刻機那個重要轉折時點。
“總之,請周助理轉告領導們,不用擔心我國會喪失領先的優勢。經過市場風雨的錘鍊,我們會更加成熟和強大。”馬由沒有過多介紹藍星集團的優勢,很多時候,做比說管用。好在藍星集團現在國內高科技領域,擁有極高的威望,不用過多的辯解,便能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