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廢品大王(第1/2頁)
章節報錯
更多是年輕的創業者,開著車跑到矽谷租一間車庫,開一個網站就開始做生意。無數的網際網路公司,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有
關鍵是大家根本不愁沒錢,因為他們的背後有整個華爾街在輸血。
開網際網路公司,想要快速獲得大量的使用者,佔領市場幹掉競爭對手, 就不得不燒錢,網際網路從業者和投資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但是,錢從哪裡來?當然是從金融市場的投資者手裡來,不過此時的投資者們,並未意識到自己即將成為鮮美的韭菜。
此時米國的金融市場氛圍和政策環境,是催生網際網路泡沫的主要源頭。網際網路行業本身的發展, 並不足以讓華爾街的人失去理智,真正推動人們開始瘋狂投機的除了人性的貪婪, 是米國官府的兩個政策,降息和減稅。
“如果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如果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
投資網際網路公司股票的收益在這個時候,要遠遠超過300%,人類的貪婪便展現得一覽無餘。大多數投資者都不懂這些高科技公司到底是如何運作,其實他們也不關心,只知道他們是未來,即使公司暫時虧損,在未來他們肯定能賺回來,現在規模增長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從來沒有買過股票的人們,紛紛衝進了證券交易所,目光瞄準這些網際網路概念股票,不少人辭職在家專門炒股,儼然一番全民股神的情形。
即便有些公司,只是在名稱前面加個e或者後面加了一個, 然後出一份商業計劃書,投資者就認為它是網際網路企業,有極大的投資價值,而瘋狂砸錢。
隨隨便便一家新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就能融資好幾千萬美元,比如做生鮮配送的Webvan上市融了3.7億美元,專賣寵物用品的
新經濟概念+使用者增長+營收增長+新商業模式的故事,帶來了預期的使用者增長,然後,形成正迴圈效應,所有人都心潮澎湃,納斯達克指數斜率陡然攀升,網際網路大泡沫開始形成。
總之,從1995年起一直到2000年初,隨便一家網際網路企業在IPO,就能享受25倍的股價攀升。分析師、投資者、企業家、風投、銀行全部都陷入狂熱的情緒當中,所有人都是贏家,每個人都賺了大錢——人們對科技股也越來越看好,只要手持科技股的股票,或者參加工作時能分享原始股權,普通人就能迅速成為“百萬富翁”……
那些為網際網路公司提供服務的通訊公司和網路公司,也同樣備受投資者青睞,僅僅在1999年一年高通就漲了26倍,同樣還有另外12支股票漲了超過10倍,網路服務公司Akamai第一天股價就漲了四倍,總之就是老大們吃肉,後邊的小弟們喝湯,大家一起發財。
馬由看到這裡,也專門檢視了一下藍星集團旗下上市企業的情況,今年新上市的企業,本來都是互聯長網龍頭企業,同樣在華爾街颳起一陣旋風。平均漲幅在3倍左右,狂攬1000多億米金。而之前上市的10多家公司,漲幅更是達到平均10倍,總市值超過萬億米金。
藍星集團旗下的網際網路公司,從1996年起陸續上市,正好趕上納斯達克瘋狂追捧網際網路概念,幾年下來,已成為證券市場上不可或缺的IT板塊權重股。
看到這裡,馬由心中也驚歎不已,“完全是瘋狂的時代呀!”
上邊是投資者的狂歡,下邊是創業者的盛典,上游的錢像瀑布一樣砸向這些公司。這些公司老闆、從業人員們的腦袋都給砸暈了。開始忘記這些錢,遲早要還給投資者的,開始毫無節制的放火燒錢。
首先高科技行業人才肯定是擺在第一位的,雖然很多公司的老闆都是寫程式碼出身的,但是這種腦力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程式設計師。
此時,網際網路才發展了十年不到,市面上的程式設計師數量太少了,這些公司不得不高薪招聘程式設計師,隨意就能開出810萬美元的年薪,甚至灣區的程式設計師起薪就是10萬米元。
要知道,這個時候,米元還是很值錢,用撒錢來形容毫不為過。
有了高薪,年輕人們自然樂於消費,米國人本就不好儲蓄,於是豪車、超跑,大街小巷四處可見,人們對這樣的“盛世”都習以為常了。完全沒有一點防範風險的想法。各種各樣的奢侈的聚會,隨時都在召開,或在召集的路上。錢不是問題,只要朋友們、合作伙伴們、程式設計師們開心就好。
公司成立開個Party、公司改名字也要開個party、專案啟動更要開個Party、產品上線不能不開個Party……。
矽谷這時每週都要開20多個Party,酒水、飲料、美食隨便暢飲。這還不過硬,那就請明星們過來唱歌、表演節目。就連跟這些公司毫無關係的路人,遊客們都可以湊湊熱鬧,一個Party輕輕鬆鬆花掉十幾萬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