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艦載機
章節報錯
馬由不直接將技術貢獻出來,而是將其作為材料產業中的一筆生意看待,且是可持續較長時間、多個領域的生意。如此可保持長時間和軍方供需關係,並因此而獲得一定程度的保護,無論是政策方面、還是其他方面的壓力。
藍星集團也需要這類鋼材,發展船舶製造等產業。因而一次性貢獻出材料的配方和製造工藝,馬由是不會考慮的。由此也可以成為一條鯰魚,促進國內一些大型企業和研發機構的改革及進步。同時也可能因為競爭,而降低軍工產品的製造成本。
雖馬由有更多、更好的合金材料技術,但在這個市場經濟剛起步不久、相關法律和產權意識暫未健全的時代,藍星集團不能過於慷慨,儘量採用商業手段,哪怕是貢獻,也需要一定的交換條件。否則以後所有好心的貢獻,都可能被人誤解併成為習慣,甚至發展到索要的地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對應電磁彈射系統、電力推進動力總成、電力綜合利用系統等,馬由承諾藍星集團,可在3年內完成其核心控制系統、雷達核心電子元器件、跟蹤系統關鍵及難點部件的研發和生產,屆時可供軍方在軍工科研機構的方案之間選購。
一句話,就是建造難度他可以協助解決其中難點部分,從而樹立大家的信心。
其實,按馬由本身對航母不是很感興趣。建造昂貴、使用及維護成本同樣巨大,實際作用卻極小。大多數時間,是大國針對小國的壓制性工具。大國之間,撇開核武。航母未必是最強力的威懾性武器。一旦擁有精準制導的超高速導彈,緩慢移動的航母,就好比靜止的靶標一般,無法發揮其作用。
而馬由就擁有遠超這個時代的超高速導彈技術,以及精準的導航技術,而且還是生存能力極強的綜合制導系統。哪怕是沒有衛星,也有精準瞄準目標的能力。且與摧毀對方衛星能力匹配,基本就無敵於天下了。
但這次他沒有將這種不對稱戰爭方案貢獻出來,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
其一是導彈的研發和生產週期相對航母而言,極為短暫,隨時可根據國際國內形勢,丟擲這種大殺器的技術方案並在極短時間就可生產出來,也不耽誤什麼事。
且導彈攻擊已是戰爭狀態才能使用的手段,對付周邊小國,這樣的導彈是牛刀殺雞。可以預料,大國之間在未來較長時間,都不會有真正的戰爭,哪怕是區域性衝突機率也極小。所以,超高速導彈真正的作用,其實還是威懾作用,平時無法使用。
其二是航母是華國海軍數十年的夢想,也是振奮國人信心的重器。且航母的確非常直觀,一旦周邊有事,航母戰鬥群就震懾周邊這些宵小而言,比高超音速導彈有效許多。馬由很清楚,即使他丟擲了比航母更廉價、更高效的戰略武器,也無法改變大家對航母的渴求。
不可諱言,他一直記得“升米恩鬥米仇”。且第一次和相關部門打交道,即使懷有對祖國無盡的熱愛,也首先是建立在確保自己安全、藍星集團正常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和祖國共贏。他不懷疑高層的胸襟,但誰能保證內部沒有洩密或其他意圖者。所以需一步一步往前推進,而非一次性丟擲許多領先的高科技資料。
航母話題結束。馬由見幾位首長眼神,也知道他們需要什麼,畢竟航母戰鬥群是一個綜合系統,其中艦載機本就是重要構成部分。於是,也沒有賣關子,直接開啟了艦載機的圖紙。
這是一款綜合性極強的機型。減少特殊的起降裝置和摺疊翼,就可搖身一變成為空軍主力戰機。這是馬由考慮到僅為海軍做貢獻顯然不夠,他以後更多要仰仗空軍給自己和藍星集團一些方便,比如已訂購的私人飛機,就時常需要空軍批准航線。這款戰機方案,其實也算給空軍準備了一份大禮。尤其是先進的航空發動機技術,以及機型的設計理念。都是可以完全照搬使用。
戰機方案,他也思考了許久才有了決斷。相比航母艦體的製造,飛機的設計、製造尤其是航空發動機的設計和製造,難度更大。所以他需找到最合適的技術路線,來適應華國本身的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
一直以來,華國戰機大多是沿著前蘇聯的航空技術路線摸索前行。同時,在役較為先進的戰機,就是SU27戰機。馬由選擇戰機技術方案,就最好在蘇式戰機系統和相容性前提下改進。
在參考了前世J15、SU33艦載機,又結合了米國諾斯羅普公司研製、艦載單座雙發超音速多用途第四代戰鬥/攻擊機(國際第四代戰鬥機標準)F/A18超級大黃蜂特點,他和星兒研發出了今天提交的艦載機設計方案。
“現在展示的這款戰機,最大速度有2.5馬赫,最大航程4000公里。機上保留了1門30毫米機炮,有12個外部掛架,可攜帶近距格鬥空空導彈、反艦導彈,以及各種空地導彈、炸彈和火箭彈,最大載彈量8000公斤。”
“有如下的優勢及特徵。其一,戰機的外形,透過嚴密的氣動佈局,比羅剎國前年才裝備的SU33,有更漂亮的流線造型。無論機動性、升力、超速及低速的平很度等各方面,都較SU33有極大的提升,更超過了米國主力艦載機F18。其變後掠翼機翼可前後偏轉,從而改變機翼後掠角和翼展,這種佈局形式能夠兼顧高速效能和低速起降效能。”
一款戰機的外形設計極為重要,這個方案是機翼前增加了一對全動式前置鴨翼和縮短了尾錐,主翼和平尾為可摺疊式,為適應艦載用途,對飛機的升力特性,短距離起飛效能進行了專門改進設計。這是星兒用專用風洞模擬軟體,經過無數次最佳化而來。此外,機頭裝有空中受油裝置,機尾加裝了著艦鉤。
“其二,大量採用一次成形技術。主體機身即飛機的承載部件,翼連線部位的機身部位,都用一整塊鈦鋁合金鍛造後數控加工完成。這樣的工藝能大幅度的增加飛機強度,且加工的精確度也提高很多,這是飛機機身加工工藝的一次革命性進步。”
“其三,超過30%的複合材料運用,和整體機身加工技術結合,較傳統設計的機身減輕了重量。”
“其四,模組化設計,戰損維修便捷。”
“其五,反雷達隱身設計。這是一種與米國F22完全不一樣的設計理念,F22是犧牲了速度、機動性的前提下,透過幾何造型縮減反射面,再加上特殊塗層,來起到隱身效果。而這款方案採用的是電子反雷達系統。就可保留4代機的速度、機動性等優異效能。尤其是,日常不啟動反雷達系統。敵方以為已掌握了我們戰機的雷達特徵。可在戰時開啟反雷達系統,一定給地方一個意外、一個驚喜。”
馬由一直對所謂F22、F35等隱身戰機不感興趣,因為這些所謂隱身的設計理念,犧牲了機動性、速度等戰機基本效能。他一直是速度優先、機動性優先、載重量優先的“三優法則”。所謂隱身和反隱身,可用更先進的雷達以及這個時代沒有的反雷達探測系統來解決。
如此,綜合看,這款所謂四代機,反而超越米國的5代機。甚至在許多方面不是一種技術層次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