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華人人才庫(1)
章節報錯
洛馬之行,沒有之前波音那麼順利。因為他們沒有多少民用產品,馬由無法找到參觀理由。好在,今年才合併了馬丁·瑪麗埃塔公司正式成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所有部門都在整合之中,這才給馬由找到了機會。他搜尋了10多個洛馬公司生產、辦公地點後,找到其中一個不起眼、防衛稍顯鬆懈的部門,深入到200米範圍,讓星兒接入了內網。
雖然這個部門沒有太高的許可權,但他們聯通了洛馬的內網,對星兒來說就夠了。
複製完資料後,馬由立刻騎著摩托車往回趕。一路上,星兒結合前世資料,簡單介紹了一下洛馬這家新公司的情況。
剛合併的洛馬公司,在航空、航天、電子領域均居世界前列,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軍用飛機制造商。
在航天方面,它將控制米國全部軍用衛星的生產及發射業務;在導彈方面,它是米國洲際導彈的主要製造商。同時,將在戰略導彈系統、戰略導彈防禦系統、戰術導彈系統、反坦克導彈及機載電子裝置方面擁有優勢。
且洛克希德馬丁在隱形戰鬥機上一直非常執著,世界上最早現役的隱形戰鬥機F22和F35都來自他們。再加上已退役的F117,洛馬公司可算是隱形戰機的翹楚。第1架YF22已於1990年9月29日首飛。F35正處於概念驗證到概念實證階段。明年和波音公司競爭,最終中標。
值得一提的是,在未來,洛馬公司聯合普拉特· 惠特尼公司在 F119 渦扇發動機基礎上,吸納了羅剎國雅克 141 的 R79 發動機技術,研製出最大推力超過 4 萬磅,史上推力最大的軍用加力渦扇發動機,使用在 F35 戰機上。同時還研製了 3 種型別, 即常規起落型 F135PW100、艦載短距起落型 F135PW400 和 STOVL 型 F135PW600。
可見這家公司在飛機發動機領域方面的雄厚技術。當然,他們飛機制造尤其是軍用飛機制造更有歷史底蘊。二戰時P38“閃電”戰鬥機,於1943年4月18日,取得擊落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的座機的戰績。米國頭號和二號王牌飛行員都是使用P38戰鬥機。
二戰期間,洛克希德還研製出P80型噴氣式戰鬥機,他們僅用143天就將米國首款噴氣式戰鬥機,從方案變成樣機,並於1944年1月8月成功首飛。且從效能和可靠性上全面超越德國的Me262。
洛馬公司旗下“臭鼬工廠”,是專門研發一些“奇行怪異”飛機的部門。除F117、F22、F35都是來自臭鼬工廠之外,還有兩種著名的飛行器U2高空偵察機和SR71高空高速偵察機。在沒有先進導彈和偵察衛星的年代50、60年代,這兩款偵察機幾乎就是“為所欲為”。SR71到退役時都沒有被擊落的記錄。
軍用運輸機方面,有50年代的C130“大力神”,是世界上服役最為廣泛的戰術運輸機,且C130還一直不斷改進,除了基本戰術運輸型之外還有AC130“空中炮艇”、KC130空中加油機、EC130電子戰飛機等等40多個改進型號,總產量超過2300架。
還有運載能力最強的戰略運輸機C5“銀河”戰略運輸機,最大載重量達到129噸。這款運輸機,是世界上首款以渦輪風扇發動機為動力的運輸機,載重量40噸。
洛馬以後還收購、兼併了不少其他公司和生產技術。比如1993年洛克希德公司收購了通用動力的F16生產部門。由此,F16系列戰鬥機成了洛克希德馬丁的產品。2015年收購西科斯基飛機公司,其旗下的UH60“黑鷹”系列通用直升機和CH53“超級種馬”重型運輸直升機,也成為洛馬旗下的產品。
應該說洛馬能生產一切能飛的東西。比如他包攬了米國海軍歷史上全部投入實際使用的海基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從UGM27A“北極星A1”潛射彈道導彈、UGM27C“北極星A3”潛射彈道導彈、UGM96A“三叉戟Ⅰ”潛射洲際彈道導彈、UGM133A“三叉戟Ⅱ”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其中“三叉戟Ⅱ”一共進行過172次試射,成功率達到驚人的100%。而“三叉戟Ⅱ”也是世界上技術水平最高的洲際彈道導彈之一,擁有120米左右的圓機率偏差和12枚W76型核彈頭的攜帶能力。
除了洲際彈道導彈之外,AGM114“地獄火”反坦克導彈也是洛馬的產品。在航天方面,DSCS3國防通訊衛星、TirosN氣象衛星都是洛馬的產品。
此外,他們還研發雷達。他們研發的SPY4有源相控陣雷達,本計劃裝備於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和CVN78“福特”級航空母艦,但因經費問題才被裁撤。
“薩德”反導系統,它是由洛克希德馬丁、波音、雷神等公司共同開發,屬於“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
……
對於這樣一個公司來說,雖然他的公司市值並不高,在21世紀20年代僅1041.33億美元,是騰訊的1/7。但若用15家騰訊去換洛馬,也不會有人同意。因為洛克希德馬丁真正厲害的地方不在公司市值,而是實打實的技術。
這也是馬由從規劃企業時,就一直注重佈局高技術含量的製造業的原因,他來自未來,更清楚宇航時代製造業的重要性。
看來,以後要對洛馬這家公司高度關注。而且從這些技術運用方面,馬由聞到了一點不尋常的味道。
來回僅用了三天時間,返回到波士頓後,悄悄返回酒店房間。這時天剛剛亮,他立刻躺下補了4個小時的覺,上午才10點才起來。
這是他難得一次沒有晨練,1600公里路程,10多小時一口氣跑回來,實在有些疲倦。
想到總不能一直在賓館不露面,容易令人生疑。他起床後,去餐廳吃了點東西。便乘車來到麻省圖書館,還了所借的書籍。
出了圖書館,他遊蕩在校園中,欣賞起麻省理工的校園建築來,這裡既有艾奧力克柱式的古希臘風格,也有極為現代的薄殼場館,既有古典雕塑散佈在園林之中,也有空透的純金屬超現實主義構築物。
從這些“亂七八糟”的元素中,馬由感受到了包容性的理念。果然能打造負有盛名的理工科大學,還是有其獨到的辦學理念。雖說這些是表象,但一個學校的風格,恰恰都體現在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細節方面。
轉了2個小時,沒有什麼可以看的了。便在一個大樹樹蔭下的石凳坐下,從自己空間裡拿出一本書。馬由悠閒地看起書來,其實他雖在看書,卻是在觀察學生的生活狀態。剛才在遊覽的途中,他看到了不少亞裔面孔的學子,回想到在米國考察這段時間,幾乎所有名校裡,都有大量的亞裔面孔的學生,這讓他產生了一個念頭。
坐下思考片刻,他清楚這個思路,就是要學會“拿來主義”。
既然米國從華國“拿來”了數十、上百萬、歷經16年甚至20年培養出來的高素質本科或碩士生,那他就計劃直接從米國的著名大學、研究機構,去“拿”碩士、博士生,尤其是華裔學生和學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