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高階水準的吉他伴奏,配上富有低沉而磁性的嗓音,把這首《那些花兒》民謠風的歌曲,唱出了極其優美的意境。

這首歌曲旋律起伏平緩、演唱難度不大,節奏也緩慢。很容易上口。但恰恰這樣的歌曲很是考驗演唱者的功底,尤其是其中一些華語單音節要拖上幾個音調或節拍,不僅考驗歌者音準,且拖音穩重的變化,才是真正體現水平的地方。許多歌手可能因氣息不足,或經驗不足,簡化這些變化細節,甚至有些人乾脆停頓成空音,整體效果就失去了細膩的美感。

馬由憑藉自己的聲音條件,將副歌中“啦啦……”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進行了升、變調處理,一下就把稍顯平淡的原創,增加了層次感,將高潮部分凸顯出來,和主歌那種低聲輕吟區隔開來。

這也體現了馬由強悍的身體條件和極廣的音域能力,唱出了一種堅強和柔軟融合的質感。

馬由選擇華國風的民歌,也是期望在外期間,藉機會推廣一下華國音樂的魅力。其實這樣的風格,在英國這樣有一點歷史底蘊的國家,還是容易引發共鳴。

歌聲剛起時,人們還是略為駐足,漸漸地感興趣的多了些,向他身邊慢慢聚攏。最後有30、40人慢慢圍了一圈,或站立、或盤腿坐下,都靜悄悄地聽著這首陌生但動聽的歌曲。

馬由先用英文唱了一遍,歌詞靈感來自越戰期間的反戰歌曲《Wl towers Gone》,然後由用朴樹的原創華語演唱。他期望這些觀眾知曉不僅有古華文的詩詞,還有現代華語歌曲的美妙。

一首歌演唱完畢,現場靜靜的、只有草地裡蟋蟀的鳴叫,以及遠處樹林中偶爾傳來的鳥鳴。5、6秒鐘後,零星響起幾聲鼓掌聲,提醒了沉醉中的人們,掌聲驟然響起,十分熱烈。

圍在周邊的人們大都坐下了,七嘴八舌開始議論開來。起初的問題大多是歌曲名稱、創作人是誰、歌詞是什麼語言等等。後來有人問到:“你唱的花兒是什麼意思呀?”

“歌曲中的那些花兒代表了許多人,或是你兒時的玩伴,或是你學校的同桌,也或是你步入社會後遇到的同事、朋友甚至是路人。並非是一個女孩或幾個女孩的單一形象。可以代表那些你走在歲月路上遇到的每個有緣人,是一種懷念情緒或一種青春小煩惱。希望這首歌曲,能帶你們回到那年少的時光。”

馬由淡然又清晰的表述,彷彿有一種魔力,讓旁聽的人們多少理解了歌曲的含義,也就更感興趣繼續傾聽。

“你後面用華文演唱的歌詞,雖聽不懂,但很有韻律感呢。”

看來歌聲無國界,優美的華國母語吟唱出來律動感自然更好聽。馬由自豪地答非所問回答:

“華國5000多年悠久歷史,誕生了無數的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所以華文的詩詞意境都非常深邃美妙,大家有機會可以學學喲。”

馬由看見人群越來越多,就建議大家前排的隨意坐下,然後說到:“一首《微風細雨》,以此紀念剛剛仙逝的一代佳人歌后鄧麗君小姐。”

微風吹著浮雲

細雨漫漫飄落大地

淋著我淋著你

淋的世界充滿詩意

微風伴著細雨

像我伴著可愛的你

看著我看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