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就感嘆這些古橋寫下了那首《再別康橋》的詩句。

劍橋大學由30多所學院、150多個專業組成。這些學院其實都是獨立自主的私立學院,而所謂劍橋大學就好像是聯邦制一樣的鬆散組織。所以大學本身沒有一個指定的校園,沒有圍牆,也沒有校牌。

可是說劍橋鎮就是大學城,而大學城就是劍橋大學。絕大多數的學院、研究所、圖書館和實驗室都建在劍橋鎮的劍河兩岸,以及鎮內的不同地點,和小鎮渾然一體。

校園東邊與劍橋市中心融為一體,主要為一些老學院和一些系。市中心西邊為新校園,很多系都已遷移過去。這裡環境更加優美,密度低,只是交通稍微不太方便。

馬由在劍橋選擇的機械工程,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專業,代表了這個現代工業發源地的一絲輝煌痕跡。

按照錄取通知書上面的地址,他來到小巷之中的一棟兩層小樓,在這裡他辦理了入學相關手續。8.5分雅思成績,以及發表的畢業論文、數學獎等榮譽,他獲得了劍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

今天辦理入學手續的人不多,加之是碩士博士連讀,沒有和本科學生放在一起。很快就辦理完畢。

他按照接待人員給出的建議,先去看看推薦的借宿房間情況。看了看地圖,分清楚方向後,放鬆心情在劍河邊漫步前行。

劍橋的31個學院就分佈在10多米寬劍河兩岸、河畔青青草坪、蜿蜒小道和城堡式的學校樓房組成了美麗有層次的景色、並對映出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小鎮文化底蘊。

他選擇租用的條件是要求環境安靜,附近有較大的公園。出了小鎮繁華的商業中心,往小鎮邊沿走,環境越來越安靜。只有零星的老人在散步。看起來就是學生的年輕人,則三五成群,躺在草坪上享受冬日來臨前太陽最後的餘暉。

按圖索驥,走了不到半個小時。在小鎮一條僻靜的小巷裡,順利找到了推薦的住宿地。脫離鎮中心但距離並不遠,房屋也不是一棟挨著一棟那麼稠密,少了點繁華卻多了一份恬靜,很符合馬由的喜好。

他先檢視了一下這棟小樓的四周。臨街有一個小花園,兩側是車庫及工具房。院子角落只有零星一點柴火,和不遠處的鄰居院子裡堆碼著高高的柴火鮮明的對比。看起來主人很長時間沒有自己劈柴準備過冬的燃料,估計是年齡長,已無力劈柴自備柴火了。

按響了郵箱側看起來比他年齡還大的門鈴。不到1分鐘房門開啟,房東夫婦倆都站在門口迎接,他們已接到了電話,告知有一位東方少年,來這裡借宿。

房東夫婦均70有餘,但臉色紅潤,看起來精神狀態和身體都比較健康。對來自遙遠東方、英俊優雅的馬由表示了熱情的歡迎。

簡單寒暄後,夫婦倆便帶他參觀起樓房內的佈局。

這是典型的歐洲住房,一樓功能佈局有客廳、公共衛生間、書房,餐廳和廚房聯為一體,餐廳有一半是玻璃頂及落地窗的陽光房。馬由不由得腦海裡一幅畫面,清晨的暖陽斜射進餐廳,照亮著條形餐桌上的麵包、黃油和火腿肉片,果醬、巧克力醬等瓶瓶罐罐在陽光下閃爍著各種色彩,小電爐燒著咖啡壺,蒸汽在斜陽中飄逸,這種環境下就餐,想起就有些愜意。

一樓下面建造有半地下室,功能是儲物間。房東和馬由都沒有去觀看的心思,僅僅口頭較少一番就一帶而過。

參觀一樓後。老婦人腿腳不便沒再陪同,老頭帶著馬由上樓繼續參觀。馬由看見樓梯扶手上懸掛著一折疊椅,好奇問道這是什麼裝置。老頭笑著說他夫人腿腳不便,上二樓夫婦倆的住房有些困難,就安裝了這個簡易電動裝置,坐在椅子上,可以緩緩地沿著扶手上行到二樓。

馬由畢竟現在是學機械設計,看了一眼就馬上推匯出這個簡易的裝置的原理。這個小發明構造簡單,造價低廉卻解決了腿腳不便上下樓的問題。不適用時將座椅摺疊起來,不影響樓梯正常使用。

沒有在二樓參觀,這是人家主人的私密空間,馬由直接上了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