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之所以敢在崇禎七年再次大舉進攻,是因為他他登基八年多以來,後金內部矛盾已經初步被他消化。

當時的代善、多鐸等人的權力已經大大削弱,皇太極還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緩和了遼東民族矛盾,並且改制了內閣、六部等衙門。

將軍權、財政權、人事權逐漸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從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式汗國,向一個完整的官僚體制帝國轉變。

與此同時,蒙古諸部也都投靠了皇太極。

皇太極本身對待明朝的態度是:砍而不伐。

也就是隻砍明朝這顆大樹,不將他伐倒,不和明朝拼盡全力打,利用自己的機動性,快速來打一波,搶一波,然後走人,絕不念戰。

這就是歷史上皇太極著名的“疲明”戰略。

眼下雖然蒙古諸部暫時站在了大明這一邊,但誰能保證他們不會反水呢?

這個世界有一條真理:世界永遠在改變。

所以,要提前做好準備。

在提前準備明年邊防的事情的時候,必須快速消化內部的矛盾,至少要平息下來。

畢竟明年可能是一場打仗,切不可兩線作戰。

李巖又呈遞上來一份名單,是今年從國立北京大學卒業的新生任職的名單,經過一個多月的商議,戶部、內閣,將這一屆卒業生全部分配了下去。

崇禎看到工科那一欄,其中不少人分配到天津造船廠,以及清江督造船廠。

還有極少幾個學生,被格物院要走了。

大多數農學院的學生,走馬上任到新村官。

在上任之前,還做了專門的培訓。

也就是徐正清在辛店村整的那一套,那一套的效果非常明顯,辛店村今年的農業產量,比去年翻了一倍。

這種模板被他們拿到各地,再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

這倒是好事。

“新村官制度的鋪開,就靠這屆剛從北大出來的學生了,只要他們做的好,出了成績,其他人就沒有什麼好說的,各地也沒有利用不再執行了。”

“還是陛下聖明,新農政以目前來看,慢慢在理順,待親王問題解決後,各地能落實的會更多。”

“你的新學,要給朕加快速度,朕要不拘一格,唯才是用!”

“陛下放心,朕已經在北直隸、山西省、陝西省、山東省、南直隸、河南省、湖廣省、四川省,這幾個省的省府,率先推出新學。”

從皇宮裡出來後,李巖忽然發現,其實皇帝也是一個很好說話的人,只要道理通了,皇帝一般都會答應。

皇帝絕不會情緒化地認為一件事,只要是順應大局的,都可以談。

在之前,李巖對張晨並不瞭解,他只知道皇帝經常發飆,一發飆就要砍人腦袋。

現在看來,其實也並沒有那麼難溝通。

不知不覺,君臣二人,倒是有一些默契了。

“王承恩。”

“奴婢在。”

“準備一下,朕要去南京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