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這聖君的名聲,朕不要也罷!(第1/2頁)
章節報錯
禮堂內有869名本屆卒業生。
他們分別來自農學院、工學院、物理學院、商學院、史學院和諸子學院的學生。
他們當中,最小年齡只有15歲,是來自南直隸寧國府,叫周懷安,據說是神童。
最大的有35歲的,叫李世清,他是工學院的學生,據說他之前是一個工匠,專門給別人修房子。
按照朱元璋的戶籍規定,匠戶和軍戶一樣是獨立的戶籍。
匠戶世世代代只能為匠戶。
不過到了明朝中期,商業大力發展,匠戶制嚴重束縛社會發展,朝廷開始做一些調整。
匠戶制名存實亡,嘉靖年代,朝廷就開始用銀子來僱傭匠戶。
但匠戶依然還是匠戶,這個制度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被取消。
按照李世清這個身份,他能站在這裡,就已經是一個另類了。
然而,新生的國立北京大學有諸多他這樣的“另類”。
例如工學院,大部分都是匠戶。
而農學院,幾乎統一的農戶。
當皇帝到場的時候,原本熱鬧的禮堂,迅速安靜下來,很快就變得鴉雀無聲。
無數目光都聚集到臺階上,聚集到年輕的皇帝身上。
“吾皇萬歲萬萬歲!”
禮堂內響起洪亮的高呼聲,幾乎整個北京大學都能聽見。
那些剛入校的新生,將羨慕的目光投向禮堂的方向。
今天,國立北京大學的禮堂,是整個北京城的焦點。
國立北京大學所有的老師、博士都來了。
還有大明快報報社的編輯、記者,全部都來了。
新政推行之際,第一屆新學學生終於卒業。
整個北京城都在熱切地關注著他們的未來,人們也並不清楚他們未來能做什麼。
但是,國立北京大學是皇帝創立的,今日皇帝又來為新學學生送別,這無疑也讓無數人對這些學生重視起來。
“都免禮。”
皇帝清脆、深沉的聲音,在禮堂內迴響。
他淡定而從容地看著下面這些學生,這是他穿越過來,培養的第一批即將踏出校園的學生。
他們接受到的教育,不是古代的純儒家教育,他們是為了適應改革的需求而入的學,他們將成為未來改革路上的中流砥柱。
崇禎看著一雙雙年輕、熱情,而有活力的眼睛。
和傳統秀才們平靜得有些死氣沉沉的氣質不一樣,這些人都充滿了朝氣,他們對未來的嚮往,直接寫在臉上。
崇禎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說道:“恭喜諸位從北京大學順利卒業,諸位都是朕的學生,看到諸位學業有成,朕很高興,也很欣慰。”
這句話最重要的一句:諸位都是朕的學生。
記者們必然對這句話做最閃亮的解讀:北京大學的學生都是天子門生!
僅僅這句話,以後北京大學的門檻恐怕要被踏破。
大明朝人才有的是,只不過過去的社會,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緩慢,不需要那麼多人才,制度將階級固化住。
但現在不同了,第一批北京大學的卒業生卒業後,他們的去向,無數人都看在眼裡。
一旦他們能夠得到好的待遇,會有無數人擠破腦袋想進來,不分貴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