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什麼?”

“不過現在這個時機,明朝內部大亂,如果我們等明軍都撤回關內,再對蒙古動手,顯然有些晚了。”

“你的意思是?”

“大汗,立刻出兵遼西吧,趁著明朝現在內部大亂,出兵遼西,將遼西的戰火燒起來,明廷剛打完大同之戰,必然消耗巨資在大同鎮的防線上,只要我們把遼西的戰事擴大,就能再度引起明廷朝堂的紛爭,狗皇帝的錢袋子裡沒那麼多錢!”

多爾袞卻說道:“現在打袁崇煥不划算,那廝躲在城裡不出來,我們若是再陷入遼西之戰,於我們也不利,不如再打一次朝鮮,充實我們自己的實力,將目前大汗的新政順利過渡過去,穩定內部局面再做商議。”

多爾袞說的也不無道理。

皇太極正在頒佈各項新政改革,效仿漢人建立官僚體系,想要削弱旗主們的權力,將稅收、動員機制全部掌握在這裡手裡來。

具體是個什麼情況?

以前,一旦打仗,八旗各部領主自己動員人馬,既然自己動員,那那些人自然是聽命各部旗主,旗主權力非常大。

現在呢?

若再引發戰爭,動員令必須出自皇太極,這就保證了募兵權掌握在手中。

並且,還效仿漢人,在地方上建立完善的官僚,例如知縣。

皇太極非常重視兩大塊:

一、農耕。

他自己就曾經說過:專勤南畝,以重本務。

努爾哈赤時代,漢人都是奴隸。

皇太極這幾年為了緩和矛盾,規定八旗不能隨意搶掠漢人的財產。

穩定農耕肯定就是穩定稅收和基礎民生,是壯大實力的基礎。

二、招募漢人入伍。

建立漢人八旗、蒙古八旗,擴充兵力。

這些新政無疑都是在緩和矛盾,並且打穩基礎盤。

這些新政實施在即,現在打袁崇煥,無疑會對財政和軍事造成巨大的壓力。

袁崇煥是個你怎麼罵我,我都不出兵的人,我就一步步修城,你奈我何?

所以啊,正統歷史上,皇太極其實大部分時間沒有碰關寧錦防線,不是打朝鮮就是打蒙古。

皇太極又想了一會兒,說道:“做兩手準備。”

“一、出兵遼西,不用真的打,就圍著袁崇煥,給明廷施壓,不用我們出手,明廷內部就會爭論不休,他們自己會想各種辦法來打我們。只要他們做的越多,就錯的越多。我們靜觀其變,找準時機!”

“二、找個理由出兵朝鮮,讓朝鮮國主給糧食,充實我們,為接下來出兵漠南草原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