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次暴發中,朝中明顯已經形成了三股勢力。

一即原來的東林黨,以韓爌、錢龍錫等人為首,如成基命、侯恂等人都是中間力量。

二即被東林黨罵的所謂奸黨。以周延儒、溫體仁、王永光等人為代表,他們搞走了何如寵,李標等人,自然被東林黨痛恨。

三即以孫承宗、李邦華為首的新派。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個力量,也就是所謂的新派,是從東林黨分化出來的。

並且分化得非常成功。

為何會被成功分化出來?

導火索是雪夜宮門事件? 但其實本質上是東林黨極具攻擊性? 朝中又魚目混珠,在利益出現巨大沖突之後? 便有人煽風點火? 將矛頭指向了孫承宗。

對朝堂矛盾推波助瀾,又在一群言官和噴子的極端情緒下? 出現了一大批罵孫承宗和李邦華的人。

於是,終於出現了涇渭分明的三派。

連以前和孫承宗關係比較密切的韓爌? 也逐漸對其冷落起來。

其實? 造成這種格局的,是人心,政治場的人心是敏感而脆弱的。

但推手卻是皇帝無疑。

不過,朝局向來是複雜的。

被分化的何止孫承宗等人? 曹於汴也是標準的東林黨? 現在卻成了一個孤臣。

而袁崇煥,原本是孫承宗的學生,現在儼然與孫承宗的關係有些冷淡。

所以,這種局面,是周延儒、王永光這種“奸黨”比較願意看到的。

東林黨內部撕逼、分化? 他們站在旁邊看好戲,等兩敗俱傷了? 周延儒、王永光這些人再站出來做和事佬,得到皇帝的好感? 然後趁機將自己的人安插到重要崗位。

而在周延儒看來,這一次一下子那麼多官員反對樞密院? 要搞事情? 就算皇帝再支援? 也不可能置之不理。

別看那宮門口跪的都是四品以下的,但其實背後都是各個部堂、侍郎官的想法,也是朝堂上的主流風向。

而且這一次不僅僅是文官,武官們,例如勳貴們也來湊熱鬧了。

就是要趁機徹底扼殺樞密院,讓局面回到一年前的正軌上。

要不然以後發軍餉和軍糧,拿的錢大大的減少。

所以啊,勳貴們早就在連夜準備奏疏了。

他們就更牛逼,直接就噴盧象升是虛報戰功,有欺君之罪!

古代又沒有天眼,更沒有電子裝置做監控,戰場上的殺敵數統計和實際肯定是有出路的。

勳貴們就是利用這一點,來雞蛋裡挑骨頭,趁機把事情再鬧嚴重一點。

反正,大晚上的,幾十封彈劾的奏疏是已經準備好了的。

當然,他們也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了,不能只提問題,還得提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