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村裡的新政(第2/3頁)
章節報錯
崇禎翻身下馬,撿起地上的烏紗帽,走到徐正清面前,親手給他戴上。
徐正清連忙道:“多謝這位兄臺。”
“無妨,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崇禎大笑道,“你叫徐正清?”
“是的,閣下尊姓大名?”
“張晨。”
“張兄,從何而來?”
“北京城。”
“到此處作甚?”
“閒逛。”崇禎也不打算暴露身份,只是說道,“你這官是什麼官,為何在此處?”
“我是辛店村新任的村長。”
“村長是什麼官?”
“就是替朝廷管理一個村的村官。”
“哦,你打算怎麼來管理?”
見崇禎面善,徐正清倒是也單純,他說道:“一、開水利;二、教識字;三、屯糞便;四、教務農。”
他說的這四點聽起來很簡單,但如果實際操作起來,還是非常難的。
例如開水利,這是工程。
古代可以沒有21世紀的機械化,都是靠人的,而且許多家裡連鐵鍬都不一定有。
所以,徐正清還得在這上面想辦法,至少要申請經費配置一批鐵鍬。
挖水渠肯定要挖,即便挖不出來大的,小的也可以。
至於為什麼要教識字,其實是因為農務院已經印刷了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陳敷的《農書》等書籍。
另外還有《天工開物》也印刷了。
如果老百姓不識字,只靠頭口傳播,效果是非常差的。
你想想,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大規模的組織的?
當人類沒有文字的時候,一件事最多傳播二十三人,如果傳播給更多人,就很容易傳偏。
但是有了文字之後就不同了,直接寫下來,所有人來看第一首資訊,這就容易讓所有人快速知道事情。
所以啊,想要讓農村真的上一個臺階,就必須教村民們認字。
徐正清的這個概念是張晨在他的《論農民》這本書裡提及的,這本書是農學院必修的課本。
其中提到對農民掃盲的重要性,言外之意就是必須消滅文盲,真正做到讓農民能自主學習,掌握專業的農業知識。
這樣才能發揮出集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