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為什麼,為什麼總有人喜歡作死?(第2/3頁)
章節報錯
而裡甲中,又有無數家族組成。
家族裡有家規,族長管理整個家族。
實際上,底層的生產力,就是掌握在里長和族長手裡的。
張晨如果後期要在大明朝推起工業革命,就必須要有生產力,而生產力被束縛在一層層依附關係上。
所以基層的權力架構是必須要改的。
現在村這個級別的被推出來後,各個裡甲被村統一管理。
一個村下面管理8個裡甲,村長由朝廷指派,屬於朝廷的官員,官階是正九品。
不僅僅配置了村,8個村為一個鎮,鎮有設立鎮長,官階正八品。
這就是後世的標配了。
這套行政制度其實是要將權力深入到基層。
那麼勤學好問的讀者問題又來了。
古人真的這麼蠢,不知道這麼設定?
要知道,中國的古代行政,是世界上最精細化的行政了,這個時代的歐洲和中東,在行政管理上,都被中國碾成渣渣。
舉個例子,大明朝的南京城有一百七十萬人口。
要管理這麼多人,不出問題,就得在行政、文化上非常精細化。
而同時代的歐洲,佛羅倫薩、巴黎這樣的大城市,也就十來萬人口,這已經到他們的管理極限了。
如果歐洲某個城市人口突然到了南京城那個級別,會直接爆發戰爭,讓戰爭做人口重置。
既然中國古代的管理已經那麼精緻了,為何古人不設定鎮長和村長?
答案只有一個:生產力的侷限。
沒錯,是生產力的侷限。
生產力的侷限主要體現在交通上面。
此話怎講?
明朝有1427個縣,每個縣配置8個鎮長,就需要11416個鎮長,每個鎮配置8個村長,村長人數要達到91328個。
這只是村鎮的基層官員,這個數目,基本上和目前大明朝所有行政官員人數要持平了。
如果真的這樣配置,相當於官員人數直接翻倍。
這還不算村鎮裡日後其他的編制,例如所長一類的。
最重要的還不是人數問題,而交通的侷限,導致縣裡和各鎮各村的溝通會非常慢。
設了等同於沒有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