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他又補充了一句:“推行甲裡改制,南直隸和河南省開始。”

周延儒睜大眼睛,對皇帝的這個想法感到有些震撼。

他說道:“臣愚鈍,陛下說的推行價格改制,是指新政頒佈到甲裡嗎?”

“不不不,新政是關乎農業的改革,甲裡的改制是指,朝廷正式委派官員接管甲裡。”

周延儒立刻說道:“陛下,此事若是推行下去,恐怕需要大量的官員,一旦如此,朝廷的開支用度則大增。”

他並不是危言聳聽,大明朝一共有1427個縣。

每個縣下面至少有150個甲裡。

裡甲以戶計,以鄰近的110戶為1裡,從中推丁多田多的10戶輪流充當里長,餘100戶分10甲,每甲10戶,輪流充當甲首。

這是朱元璋當年制定的一套基層管理制度,為了更好的讓老百姓服徭役和納稅。

但實際上,到了中後期,由於稅制的崩壞,甲裡的許多老百姓都逃走了。

所以甲裡制度也已經不適合新的時代,也需要改革。

例如這一次的南直隸和河南省案件,牽扯到的的確是官員貪汙,但沒有當地有權有勢的大戶在底層做執行,官員憑什麼能順順利利把公田給買了?

說道理,甲裡制度就是對當地地主的一種保護。

因為里長就是選的當地大戶出來的,他們自然會和官員們勾結在一起。

但其中又牽扯到徭役的徵召和統計,又不能立刻大規模廢除掉甲裡。

所以這事得好幾種方案走。

一是找地方撤換那些里長,由朝廷指派人過去做里長,二是找個近一點的地方廢除甲裡制度,改成村為單位,由朝廷任命村長,同時採用村委那樣的制度。

地方張晨都想好了,南直隸和河南省的里長全部撤換,朝廷派人過去。

順天府推行村的改革。

這些就是張晨天天拿著小本本在那裡寫的其中一些改革措施。

他將自己的想法說了一遍之後,周延儒和王永光都震驚得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如果這一套試行成功,是可以複製到縣、州、府,甚至省的。

例如“村委”的制度。

村長是屬於六部九卿管的這一條,相當於政府部門的人,而“村委”則是屬於皇帝的這一條線。

地方的管理相當於有雙線了,政府部門的官員當然管行政,而“委員”相當於是在地方宣揚皇帝的思想、方向、策略等等。

當然,古代不說委員,明朝也是有這類官員的,只不過貫徹的不夠徹底。

例如巡撫,就是相當於“省委”一樣的官員。

巡撫可不是地方官,巡撫是屬於京官,巡撫直接對皇帝負責,他是可以越過六部的。

但是巡撫衙門的官員並沒有委任到府、州、縣、甲裡,僅僅是停留在省這一級別。

張晨的這套玩法,其實就是進一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控。

讓大明朝從小政府,向大政府轉變。

其實無論是黃冊案還是公田案,或者南直隸這一次的暴亂,都是朝廷行政崩潰的結果。

權力這東西,朝廷有,但是如果不用,地方就放飛自我了。

所以啊,所謂的新政新政,一邊是推行新政,一邊更要從組織架構上做重組。

否則推行下去會如何監督、如何執行、如何反饋成效、如何最佳化,這些都是問題。@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