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軍政分離(第1/3頁)
章節報錯
周延儒是內閣首輔,品階不高,但畢竟是皇帝的秘書,而且是秘書長,是在六部之上的。
王永光是吏部尚書,實際的百官之首,權力非常大。
這倆若是勾搭在一起了,你猜會發生什麼?
挑戰皇權?
挑戰皇權倒不至於,明朝的這種權力設計,已經不會出現權臣了。
但是肯定會大肆發展自己的人,他們倆聯合起來,什麼韓爌、錢龍錫、這些人都得靠邊站了。
要是下面大部分都是他們的人,就極其容易出現欺上瞞下,甚至走偏。
考成法就是加強內閣的權力,相對分割吏部的權力。
大明朝有很多很多問題。
例如人心渙散,大環境下相互信任感極差。
例如朝廷的行政管理崩壞。
皇帝手中的確有權不假,但這種權力卻因為行政崩壞而導致無法有效延伸到各地。
那現在就要好好規範行政管理的過程,形成一套緊密的管理流程。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抓進度。
凡是各個部門都要領任務,領了任務執行的時候都要有記錄,而且對同樣的事情,內閣、六科和六部還要有三分記錄,每個季度三分記錄之間做對比。
有對比才能知道執行的問題所在。
過程執行哪裡有問題,就改哪裡,改不了的官員就滾蛋。
這也是張居正很牛逼的一個地方。
張居正這種人要是擱在21世紀,分分鐘就是治世能臣,放在民間,也必然是大公司的總裁級別的人物。
為什麼之前不這樣?
要知道,張晨已經穿越過來第三年。
因為之前新軍沒有底氣啊。
凡事都有輕重緩急。
之前最重要的是新軍,皇帝還有一批自己的新軍,才有底氣對行政上的事情開始下狠手。
之前砍的那些人,不過都是小蝦米或者局面的治療而已。
新設立的衙門,也不過是局面的治療而已。
直到這一次,打了勝仗回來,新軍的軍威大漲,才重點強調考成法,真正開始對行政體系整頓。
就先對京官的執行進行整改,只有京官的執行力抓起來了,才能由京官分散到兩京十三省。
節奏就是這麼個節奏。
周延儒趁著自己現在拿了更大的權,說道:“陛下,此次新軍大勝,臣以為當重點賞賜孫大人。”
其他大臣一聽就知道周延儒是要拉攏孫承宗了。
此時天雄軍立了大功,而天雄軍的軍政歸樞密院管,孫承宗的聲望自然又恢復到天啟年間在遼東督師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