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出去之前,崇禎還處理了幾件事。

一、在菜市口將孫傳庭俘虜回來的漢奸金礪給凌遲了。

一共剮了三千刀。

剮完後,人頭就送到了遼東各個軍鎮去示眾。

二、將吳襄砍了腦袋,讓人將人頭送到錦州城的城門口掛著。

這算是對邊軍軍政的一種收尾。

總體來說,崇禎四年的軍政在兩場大勝之後,有了一次小小的改觀。

朝堂上的有些官員也開始歌頌皇帝的功績起來,甚至還有人開始歌頌太平。

這種投機分子們總是無處不在。

然而,大明朝的官場是有記憶的,通常的記憶習慣就是過去兩百多年的那一套。

哪一套?

收錢,官官相護,土地黃冊不報。

而土地兼併的問題,基本上成了常態。

就說去年年底上報上來的稅務情況。

皇帝出了順天府,這個訊息很快就從京師向各地傳開。

皇帝來了!皇帝來了!皇帝來了!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上一次他出去微服私巡,經過山西,到陝西,人頭至少落了大幾十顆。

大家自己好自為之!

訊息從北京傳出去,傳到保定、真定、大名等各個州府。

大家得到訊息後,立刻開始忙活起來了。

忙活啥?

當然是忙活著找演員啊!

要提前將準備工作全部做好。

如果皇帝來了,那看到的肯定是一片辛勤勞動的盛況。

甚至官員們也經常擼起袖子和褲子,下到田地裡和老百姓一起鋤草、播種。

說不定連那個正在努力磨豆腐的王寡婦,也是某個官員在無數個夜晚勤勞而真誠的邀請之下,才肯出面一同演戲的。

這也算是大明朝官場的一大特色了。

但是,京城官員的訊息傳播速度,並沒有崇禎的快。

當訊息剛剛傳到大名府的時候,崇禎已經進入河南地界。

河南地處中原,是農業大省,主要種植小麥。

眼下已經是三月下旬,春暖花開。

為什麼到河南?

原因很簡單,因為當初福王在河南的田是最多的,其次是湖廣。

福王的田被沒收後,是要按照北京的那套規矩分期賣給老百姓的。

北京的這種模式執行了兩年,事實證明非常順利。

順天府將所有的流程都整理成了文件,河南的布政使還親自到北京學習過。

不僅如此,還印刷了大量的標準文件,由農務院垂直撥發下去,各地新任職的農政官員全部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