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心狠手辣,他張晨也不是吃素的。

此時,在錦州的吳襄,還不知道自己兒子已經到了山海關。

他聽回來的人反應了情況。

一是震驚盧象升居然還有2萬精銳,二是慶幸自己的兒子居然冒險前去皇太極的軍營。

吳襄感慨道:我八輩子修來的福,有這麼個好兒子。

於是,吳襄在接下來幾天,都沒有出兵去找盧象升麻煩,而是耐心等待吳三桂的回來,等待皇太極派兵,一起夾擊盧象升。

結果,兩天後,大淩河城的局勢就迎來了鉅變。

八月十六日,大淩河城內鐵騎雲集。

一隊隊關寧軍披著鐵甲,拿著武器,在軍官的整頓下,列好隊。

早上一大早,每個人都快速吃完早餐。

太陽還沒有升起,城門就開了。

一隊關寧軍騎兵如同洪流一樣衝出城,渡過護城河,朝沒有築完的空地衝去。

關寧軍來的非常快。

此時的皇太極在做什麼?

在準備撤退!

要知道,古代行軍打仗,撤退比進攻難度更大。

為什麼?

進攻之前,多數都要進行動員的,使每一個士兵的神經繃緊,保持亢奮狀態。

撤退的時候,士兵們的心情多少都會放鬆下來的,這個時候,戰鬥力是比較弱的。

為了順利撤退,一般都要留守一支人馬斷後,以防止大部隊被敵人偷襲。

與此同時,還要將營帳原封不動留在原地,不能讓敵人看見自己撤退了。

更關鍵的是,在撤退的途中,也要有嚴格的紀律,否則一旦敵人追擊過來,沒有衝鋒的陣型,大家都一心想著回去,基本上就是一盤散沙,任人宰割了。

皇太極也沒有想到,自己剛要撤退,袁崇煥的兵就出來了。

聽到鐵蹄的聲音和震天的衝殺聲後,皇太極立刻回過神,他斬釘截鐵道:“傳令舒穆祿·揚古利,讓他務必攔住明軍!”

“嗻!”

皇太極又喊道:“探子呢?探子在何處?”

探子很快就回來了:“稟報大汗,明軍分兩路朝我軍圍殺而來!”@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