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自然不甘心就這麼敗走,多爾袞多麼自負的人,這一年的多爾袞才19歲,卻位列八貝勒之列,是金國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皇太極最信任的人之一。

歷史上的多爾袞,心思縝密、處事沉穩而且還深謀遠慮,可以說是皇太極死後奠定韃清入關的第一人。

就說阿濟格,是多爾袞同母親兄弟,比多爾袞大整整七歲,在多爾袞面前得自稱奴才。

多爾袞沉思片刻,增加探子的數量,速速去摸清楚到底來了多少明軍。

如果是一萬以內,完全可以幹他一仗,將那些明狗先屠殺一遍。

第二天,探子就回來了。

探子們:貝勒爺,明軍人數超過一萬。

多爾袞:撤!快撤!

孫傳庭和洪承疇並沒有追到多爾袞,因為咱們的多大爺已經化神為一隻兔子了,在草原上狂飆。

狂飆不是去找敵人,而是逃!

多爾袞打仗絕對猛,但撤兵絕對果斷。

帶來了5000人,最後回去只剩下1000人,捱罵肯定是避免不了的。

他理由都想好了,奴才是有錯,大汗你罰奴才吧,但是吧,這次是阿濟格和嶽託擅自行動才導致這場打敗。

正好最近皇太極罷了代善的權,將責任推到嶽託身上(嶽託是代善的兒子),也好給皇太極一個給代善加罪的理由,這樣皇太極也爽。

大家都爽,才是真的爽。

至於喀喇沁部,先放著,不急,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足為慮,成大事者該看全域性。

於是,多爾袞就厚著臉皮回去了。

多爾袞不是深謀遠慮麼?

難道他不知道喀喇沁蒙古的重要性?

他當然知道!

那為什麼多爾袞還如此心安理得的回去?

因為實在沒兵了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而且自負心在作祟,對於建奴來說,明軍真的和一坨狗屎沒有太大的區別。

即便這次贏了,多爾袞也覺得對方是憑運氣,也就是說,多爾袞覺得喀喇沁部只是暫時壓在明朝手中,等將遼東的大淩河城解決了,回頭再慢慢收拾蒙古,完全沒有問題。

如此綜合一盤算,也就不再留念了。

但他並不知道,局勢的發展,可能不會像以前那麼順利了。

在草原上轉悠了5天,多方的探子都送回來了足夠多的訊息,建奴已經北撤了。

為了防止建奴耍詐,孫傳庭和洪承疇還是萬分的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