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在做改革,同樣,皇太極也在做改革。

只不過兩人的改革方式不同而已。

如果張晨沒有記錯的話,崇禎四年,也就是皇太極繼位的第五年,皇太極在漢臣寧完我的建議下,開始設立六部。

以前建奴內部是八王議政,權力基本上是八大貝勒共同執掌,採用“值月”的方式來管理。

皇太極能直接管理的只有他的鑲黃旗,在大的決策上,他也有決策權,但是卻無法動其他貝勒的人。

什麼行政權、財政權、兵權,基本上都是分散的。

努爾哈赤是一個莽夫,喜歡搞屠殺,他留下來的那一套,能在遼東勉強維持一個小政權的運轉。

而皇太極其人有大志,一心就盯著中原王朝的那套制度,想要完中央集權,將行政權、財稅權、兵權、司法權等等全部收歸上來。

如此,便要動諸位貝勒。

而恰巧己巳之變是皇太極一手推動的,剛開始代善等人都反對。

隨著己巳之變的成功,皇太極的地位大大增加,代善等人從之前的事事不服,到現在的無話可說。

崇禎三年,張晨在明朝內部開始一系列的改革試水,在陝西賑災,而皇太極則在這一年開始削弱貝勒的權力。

例如以屠城的罪名懲罰阿敏,以戰事不利的罪名削弱代善的威脅,打壓多鐸。

成立六部之後,扶持多爾袞,濟爾哈朗這兩個忠於他的。

到了今年,皇太極的六部基本上已經形成,並且穩定下來。

兵額方面,開始由原來的各個貝勒、領主掌控,逐漸向兵部轉移,兵部直接向皇太極彙報。

這是將募兵權、調兵權和統兵權逐步往他自己手裡抓。

不僅如此,皇太極還在遼東提出了“治國之要,莫先安民”。

這裡安民安的是漢民。

努爾哈赤時代,努爾哈赤喜歡搞大屠殺,遼東其實是奴隸制,漢人是滿人的奴隸。

僅僅廣寧之戰,努爾哈赤就在遼西屠殺了十幾萬漢民,寧遠之戰退敗,為了洩憤,屠殺覺華島軍民數萬。

這些舉措都大大激化了遼東的民族矛盾。

皇太極上位後,對漢人尤為重視,開始扶持、拉攏漢人,雖然核心權力還是由建奴自己掌控。

不僅如此,皇太極還大肆拉攏已經投降的蒙古各部,以軍事打壓和招撫的手段來迫使蒙古投降。

試想想,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的威望和權力大大增加,此後再對明朝進行軍事行動,自然如魚得水了。

僅僅是兵源的動員能力這一塊,就大大提升了,皇太極本人的話語權也更重。

這也是大淩河之戰,建奴能夠輕鬆打敗明軍的一個原因。

張晨在宣紙上總結性寫了一些東西:

第一階段:固守階段,明邊防線求穩大於一切。

第二階段:改制階段,雙方都在改制,就看誰改的更快,更成功,更徹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皇太極的改制比張晨的難度要低太多太多。

大明朝兩京十三省,盤子太大,官僚和地主、勳貴的勢力太大,要向徹底改制,是得回爐重造,再造乾坤的。

第三階段:蓄力階段,即多方佈局,戰略圍困建奴階段。

例如拉攏漠南蒙古,穩住大淩河城,海軍收復旅順,崇禎皮島戰線。

這是從步兵、騎兵、海軍,三方展開,拉長戰線,以大明朝資源雄厚的特點作為優勢,來使皇太極多線應戰,最後崩盤。

張晨對付皇太極主要就是這三個階段了。

而現在還處於第一個階段,邊防穩定大於一切的階段。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今年有這麼多仗要打,肯定是需要一大筆開銷的。

而加上之前抄家追回來的,以及過年抄家的,以及正在路上的去年的稅,一共也就1000萬兩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