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若欲取之先欲與之(第1/3頁)
章節報錯
所謂是三順王是哪三順?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
歷史上,孔有德為恭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
都有順字故而稱為三順王。
這三人到底是誰?
他們都是東江鎮總兵毛文龍的部下,而且是義子。
那麼,他們到底幹了啥?
他們投降了韃清。
為何要投降?
最直接的原因:一隻雞引發的兵變!
歷史事件:吳橋兵變。
參與者:孔有德、李九成、李應元等人。
後果一:山東諸多城鎮被叛軍佔領,民生大傷。
後果二:孫元化的紅夷大炮,被孔有德等人帶去韃清,使韃清火器威力大大增強,徹底改變了明清火器的差距,大大降低了韃清攻城拔寨的難度。
後果三、孫元化這樣的火器人才被崇禎殺掉。
發生的經過:到吳橋的時候,眾人皆閉門,部隊缺糧,士兵搶去地主王象春家僕的一隻雞,被地主抓住,並遊街,士兵遂殺人,引發矛盾,雙方皆不妥協,最後在李成九的慫恿下,孔有德譁變。
原因:一、明末軍隊紀律鬆弛,在民間形象很差,和土匪區別不大,所以路過吳橋,大家都把門關著,不願意給他們糧食。
二、孔有德等人是遼東系,遼東系在登萊的時候,就與山東軍繫有很深的矛盾,在地方上自然矛盾不可調和,這是地域的衝突。
三、孔有德等人是老兵油子,軍紀相當**,李九成等人私下花完了孫元化給他們的軍費,結果士兵們沒飯吃了,沒辦法只能去搶雞,造成了後面的矛盾。
隨後,李成九等人害怕,便慫恿孔有德譁變。
孔有德等人一路打回登州,與耿仲明裡應外合,拿下登州。
事情的主要脈絡就是這麼個脈絡。
你一定要說誰的責任?
可能孔有德等人更加無恥一些,但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身處在這個世道,誰還會真正盡心去為了朝廷呢?
畢竟,真正為朝廷的人,被凌遲處死了。
真正為朝廷的盧象升、孫傳庭、鄭崇儉、曹變蛟等人下場都很慘。
真正做事的,都死了。
你要說誰責任更大,大概就是皇帝了。
畢竟,權力伴隨著責任。
好了,問題來了。
如何弄死三順王?
其實弄死三順王不太準確,主要是孔有德和耿仲明這倆不是什麼好東西,尚可喜後來投降實屬是被逼無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