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所有的國家都在做一件事。

投入和產出。

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

大體上,方式有兩種。

一、對外發展戰爭,掠奪國外的財富。

這個時候,就是對軍隊的投資。

犧牲掉本國的輕工業,甚至民生,大力投資軍工業,發動對外的戰爭。

而回報就是打贏戰爭,要求對方割地賠款,或者在當地建立自己武裝的商社或者企業來施行武力壟斷式賺錢。

二、投資本國的輕工業、教育、重工業,拉動內需,實現內部迴圈,組建群體產業,發起對外的貿易,實現內外流通的收入增長。

但歸根結底就是投入和產出。

一旦投入大於產出,就會產生危機,一旦這個危機過長,就會使內部崩潰。

這就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至於行政**,中央朝廷對地方的轄制過弱,邊軍**,皇帝決斷失誤,都是重要原因,卻不能算根本。

所以,解決之道,就是從投入和產出出發。

例如想要投入產出成正比。

一、就得幹掉中間商,整頓吏治。

二、只有整頓完吏治,新農稅才能施行下去,糧食問題才能解決。

三、發展產業,由於技術限制,可以優先發展輕工業,投入建廠,拉動勞動力,增加部分底層群體的收入。這樣可以擴大稅基,同時國營企業自己也可以趁著建立產業增加收入。

這是良心的投入產出。

四、對外發動戰爭。例如安南,一年四熟。投資組建軍隊,佔領安南,產出就是糧食,拿回來的糧食收入一定要高於軍隊的投資,這才是健康的,否則就是虧本的。

五、大力投資研發技術,增加效率。

例如對水泥路的投資,可以增加貨物運輸效率,增加軍隊排程效率,減少中間時間成本,這是商業時代必須有的。

如果從矛盾論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