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家鄉開闢雙園、農莊別墅,進行農業試驗,總結出許多農作物種植、引種、耕作的經驗。

寫了《甘薯疏》、《蕪菁疏》、《吉貝疏》、《種棉花法》和《代園種竹圖說》等農業著作。

萬曆四十一年秋至四十六年閏四月,徐光啟又來到天津墾殖,進行第二次農業試驗。

天啟元年又兩次到天津,進行更大規模的農業試驗,寫出了《北耕錄》、《宜墾令》和《農遺雜疏》等著作。

徐大人可是一位標準的實幹家,並且將他在實踐中的全部記錄成了書。

只是他在歷史上的著作《農政全書》到現在還沒有完本,實際上到徐光啟死,也沒有寫完,是他的學生陳子龍幫他修訂完成的。

崇禎拿起兩本《種棉花法》,遞給徐霞客和吳有性,說道:“這是徐大人的著作,朕都看過了,就像這樣,將咱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全部寫下來,彙編成熟,大明需要這些。”

崇禎說的沒錯,理論都是從實踐中來的,理論也可以指導再實踐,雙方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現在大明朝官方收錄的都是儒家經典,還有一堆扭曲儒家思想的腐儒書籍。

只學那些東西會培養出一大堆迂腐的傢伙,並且還會混進去大一堆的槓精。

徐光啟和宋應星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驚訝。

陛下這是要搞新學麼?

要知道,儒家才是正統,這些終究只是雜學。

崇禎似乎看出了幾人的疑惑,也不避諱:“沒錯,朕就是想從國立北京大學培養不一樣的人才,以後農學方面的官全部從農學院出,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此乃天道正理。”

“朕還要給軍隊配置大夫,受傷計程車兵需要得到醫治。”

“這第一步,便是要將這座藏書閣填滿。”

“朕不吝嗇花錢,或者給官職,你們要給朕推薦天下能人,沒有功名也可以。”

“遵旨!”

這裡當然不僅僅存放了農學方面的知識,雖然這一年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尚未出刊,但是崇禎已經鼓勵宋應星在奮筆疾書了。

還有王徵的《新制諸器圖說》、《遠西奇器圖說》,當然,這兩本書是王徵翻譯的。

主要敘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靜力學知識,包括地心說,重心及其求解,求水體積、浮體體積,比重,簡單機械及其聯合使用。

這些書本身在大明不算熱門,但是對於穿越者張晨來說,它卻是價值非常高的。

張晨自己也寫了一些後世最基礎的物理學公式和知識,很快就會寫完,到時候放到這裡來,相信慢慢讓他們研究、實驗,一定可以得到不一樣的東西。

當然,還有中國古代各種典籍,例如兵法類、建築類的《木經》,還有鍊鐵的基礎書籍。

這些暫時還用不到,但是卻要提前佈局,提前將它們都規劃好。

因為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去探索、去沉澱的。

大明現在是農業社會,現在最需要解決的是老百姓吃飯的難題。

但有朝一日,糧食問題解決後,商業時代就有土壤了。

許多知識都用得上了,都可以實踐出來了。

從國立北京大學回到皇宮的時候,已經是傍晚。

崇禎接到了前方突然傳來的一道軍報:楊鶴在河南兵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