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別小看了這些,這些才是反應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指標。

什麼東林書院,能翻出多大的浪來?

朝廷解決錢和軍隊的問題後,一個小小的書院還能狂?

做領導,要抓的是重要核心指標。

例如這大明朝的稅,特麼的從朱重八時代,到現在就沒有變過。

這不是扯淡麼!

怎麼可能不變?

丫的大明開國之初,天下良田是多少?生產總量是多少?工農商是什麼情況?

現在又是什麼情況?

稅一樣的?

這兩百多年的經濟豈不是白髮展了?

所以啊,扯淡的就是全國2億人,交稅的只有5千萬,而且大部分都是平民。

官紳、有功名的,都特麼不交稅!

原本朱元璋開國的時候也不是說不交稅,其實施行的是免稅限額,例如某一些人不必交稅,或者交的很少就可以了。

但久而久之,土地不斷兼併,利益集團不斷膨脹,監察系統不斷壞死,行政效率不斷下降,官僚腐敗成風。

也就沒有人再管這些了,凡是有功名的,丫的都開始不交稅了!

朝廷就靠最窮的平民養著,平民也苦啊,朝廷又要打仗,就出現了歷史上的三餉,把全國平民都壓得要造反。

總結一句話:我大明朝末期就只敢劫貧濟富的勾當!

看來這後面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太多,畢竟崇禎已經選了割韭菜這條與天下利益集團為敵的路了。

兩天後,剛剛消停了一會兒的官員們,又開始精力旺盛起來了。

有些人畫風一轉。

大概他們覺得建奴被擊退了,威脅的壓迫感慢慢淡了不少,於是充沛的精力又回來了。

他們幹啥呢?

開始奏疏要求朝廷應該立刻乘勝追擊,去把皇太極徹底消滅掉。

看看咱們的兵部尚書王洽說的:王師大捷,威加宇內,建奴小兒倉皇而逃,不過鼠輩爾,朝廷當發兵十萬,同心戮力,以殺奴賊,正綱常,定乾坤!

這個王洽呢,也不是啥奸臣,當然,更不是什麼能臣。

之所以到兵部尚書的位置上來,是歷史上崇禎皇帝覺得他長得牛高馬大,像個門神,所以就讓他來當了兵部尚書,寓意他為國守門。

不僅僅王洽,還有一堆人奏疏要主動出擊。

主動出擊泥煤啊!

現在最穩妥的就是打防守戰,關寧軍在城外大勝了一場沒錯,但這依然是偏向於防守,關寧軍是主場,排列好之後,等待八旗前來攻擊。

按照歷史的發展,十一月二十七日,皇太極還會來攻,在左安門打了一場,皇太極依然被袁崇煥給爆錘了一頓。

這樣打呆仗,穩紮穩打,它不香麼?

很快,就到了十一月二十七日。

皇太極那貨休養了幾天,果然又來了。

這一次皇太極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把下面幾個人狠狠罵一頓吼,開始商量相互配合。

在十一月二十七日這天上午,發動了對左安門的進攻。

聽說建奴大軍又來了,朝堂官員們又開始緊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