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所言極是有理,天下初定,還未到大修秦法之時,然,有一條卻是非修不可了。”秦異人眼中精光一閃,衝範睢問道:“丞相盤盤大才,你以為哪一條非修不可?”

這問話一出,殿中人無不是好奇,尤其是熟悉秦律者,更是搜腸刮肚,想要弄明白哪一條該當修改。

“臣明白了,徭役法必修。”範睢就是範睢,才智非凡,沉吟一陣,立時想到了。

“啪啪!”秦異人雙手互擊,大為讚歎,道:“丞相不愧是智計高千古的智者,這麼快就想到了,難得難得。”

經範睢一提醒,那些正在沉思之人無不是立時醒悟,大為贊成,道:“徭役法的確是該修改了。”

秦法苛暴,為後人詬病,其中是別有用心之人的罵詞,也並非全無道理,秦法的確是苛暴。雖然秦異人已經一統天下了,然而,這只是初定,只是把山東六國掃滅,其殘餘勢力還未剷除,世家豪強還未解決。不宜於修改秦法。

然而,徭役法之修改卻是迫在眉睫了,非修不可。

“你們一定很驚奇,為何天下初定,寡人就要修改徭役法?”秦異人一掃視,還有不少人沒有明白過來,一臉的迷糊,道:“商君之時,大秦都快亡國了。所擁有的土地城池不過半個關中,就連函谷關都被魏國奪了。那時節,大秦的土地狹小,十天半月,可以走上一個來回。即使遇到山洪爆發,道路難行的天氣,也不會有問題。”

在商鞅變法之際,秦國是七大戰國中最為弱小的一個,即使守舊迂腐的燕國都比秦國強,是以山東之地“卑秦”,鄙夷秦國。不把秦國視為戰國,不讓秦國盟會,秦國視為恥辱。

那時的秦國處於亡國邊緣,河西之地被魏國佔了。關中還有很大一塊被魏國佔了,函谷關被魏國佔了,魏國隨時可以滅掉秦國。就是在如此艱難的形勢下,商鞅在秦國變法。還成功了,使得秦國由最弱的戰國一舉而成為一流戰國。這是一個奇蹟。

“如今,大秦的疆域極為遼闊,不說萬里之地,七八千里不是問題了。在如此遼闊的疆域上,實行徭役法,讓一地的國人庶民去另一地服徭役,這太過苛酷了。”秦異人接著解釋,道:“比如從江東之地到關中,這有三四千裡之程,以一日百里計,光是趕到關中就要三四十日。服完徭役再回去,又要三四十日,這一來一回,共計就是三四個月。如此長的時間,若是國人庶民在家裡種地,侍弄莊稼,都會多收很多糧食吧?”

“那是一定。”秦異人這演算法很是中肯,誰都得心服。

“更別說,若是遇到山洪爆發,道路阻斷之事,這趕路的時間就更長了,半年甚至一年也有可能,這是何等的得不償失。”秦異人的話更加驚人。

從江東之地趕到關中,用時半年一年,是有些誇大,然而,並非不可能。劉邦為何被逼反了?就是因為道路不便,沒有如期趕到,他不得不反,只能跑到芒碭山去躲起來。

陳勝吳廣為何在大澤鄉揭竿而起?道路阻斷誤期是也。

“如今,天下初定,要興農事修水利,便交通修道路,利商賈廢關隘,所需的工役不知幾多。若是不及時修改徭役法,必然會出現把千里之外,甚至數千裡之外的國人庶民調來的事兒,這會誤民誤工,更會誤國。”秦異人的聲調轉高,有些尖細高亢。

秦朝之所以那麼快就亡了,和徭役法有著莫大的干係。後世指責秦始皇不恤民力,大舉徵發,這話是有道理,然而,卻不知秦始皇為何要大舉徵發。

春秋戰國大爭之後,積弊如山,而且還是存在上千年的積弊,要革除這些積弊,必須採取斷然措施。其中就需要很多民力,不說別的,光是修直道、興修水利這兩事,需要的民力就不在少數了。

不修?

道路不便,不能周流貨物,不說別的,光是一個鹽,從齊地運到全國各地,就要多花費多少人力物力,國人庶民吃不起鹽,這日子還怎生過?

不興修農田水利,連飯都沒得吃,何來安居樂業之說?

是以,徵發徭役,就是勢在必行了。

在這點上,秦始皇並沒有錯。他的失誤就在於,沒有修改徭役法,把數千裡之外的民夫抽調到另一地,且不說民夫之苦,光是路上就浪費了很多時間,這是得不償失。

若是秦始皇果斷的修改了徭役法,或許就不會有秦末農民起義了。陳勝吳廣就不能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劉邦就不會被逼上芒碭山了,就不會有秦末天下大亂。

正是因為意識到這種可怕的後果,秦異人這才決心修改徭役法。

“君上,這要如何修改?”經過秦異人的剖析,沒人再有異議了,範睢問道。

“寡人之意,服役者不得超過家所在地一百里,超過者,一律以錢糧充數。”秦異人道。

到了漢朝,蕭何依秦律訂漢律,就是如此修改的,自此以後,徭役法就再也沒有什麼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