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伏屍萬里(五)(第1/2頁)
章節報錯
來的正是王翦率領下的秦軍。
在王翦的率領下,秦軍深入楚國,先是破壞了陳城,後是破壞了壽春和淮水之地。
經過這番破壞,秦異人要懲罰楚國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楚國形勝所在的淮水被破壞,這對楚國的打擊異常沉重,會令楚國元氣大傷。即使楚國要重建淮水之地,這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而且費時很長。
離開楚國之後,王翦率軍直奔齊國而來,要對齊國進行沉重的打擊。
齊國與秦國相距極遠,齊國在最東,而秦國在最西,兩國因為沒有什麼利害衝突,一直保持著不錯的邦交關係。而秦國對齊國也一直很容忍,只要不是太大的事兒,秦國是能忍就忍了。尤其是範睢提出“遠交近攻”之策後,秦國對齊國的容忍度就更大了。
然而,這次齊國卻是觸了秦異人的逆鱗,必須要予以懲戒,深入齊國破壞也就成了必要。
秦昭王和嬴柱剛死不久,屍骨未寒,還未下葬,五國聯軍就來攻秦,這不是秦異人所能忍受的,一定要嚴懲五國。更讓秦異人氣憤的是,這次聯兵就是齊國太后君王后在幕後推動的,要是沒有她資助魯仲連,魯仲連也不可能合縱成功。
可以說,這次五國聯兵的罪魁禍首就是齊國,就是君王后,以秦異人不肯吃虧的性子,要不找齊國的麻煩就不對了。
要如何才能令齊國感到痛呢?
不用想的,就是破壞齊國的鹽場,就足以讓齊國痛到骨髓。
齊國得漁鹽之利,雖然漁與鹽都是秦國的“支柱產業”,二者相對來說,還是鹽更加重要。因為漁業再重要。也頂多就是讓齊人自己食用,很難拿出去賣錢。要知道,當時的交通情況不適合賣鮮魚。要是想賣鮮魚的話,很可在途中就死了。
而鹽不同,是齊國與列國貿易的主要貨物。當時天下的食鹽,十之七八出自齊國,由此可見鹽對於齊國的重要性了。
若是把齊國的鹽場給破壞了,這對齊國的打擊太過沉重,會令齊國的賦稅難以收上來。財政告急,齊國不僅感到痛,還是痛到骨子眼裡了。
當然,要想破壞齊國的鹽場,秦軍要冒很大的風險。因為齊國的鹽場都在海邊,也就是最東之地。秦軍要深入齊國最東之地的話,這路途就更加遙遠了,困難更大,很可能被齊國圍住,一個不好就會全軍覆滅。
這事要是對於別人來說,或許不敢深入到齊國腹地來破壞齊國鹽場。頂多就是在邊境上滋擾一番。對於王翦來說,這都不是問題。
王翦經過深思熟慮,認為此行成功的可能性極大:一是因秦軍突襲,出乎任何人的意料之外。即使齊國得到訊息,想要調集重兵前來圍堵秦軍,也是來不及。
二是隻要應對得法,齊國連圍堵的機會都不會有。這方法其實並不難,很簡單的。就是不在一個地方多加停留,一破壞完就立時離開,讓秦軍處於高速機動中,今日在這裡,明兒在那裡,後天又在一個地方,甚至一天之內連變數個地方。在這樣的情形是,齊國就算有百萬大軍也是難以對付秦軍。
三是王翦自信,就算秦軍有危機,他也能憑著自己的機敏成功的化解掉。
正是有著這樣的思慮,王翦這才果斷的率軍深入齊國腹地,要破壞齊國的鹽場。
琅邪這裡壓根兒就沒有多少齊軍駐守,更是被秦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齊軍很快就被秦軍殺光了。然後就是輪到這些鹽場倒黴了,秦軍只一個衝鋒就完事了,接下來就是破壞了。
“將軍,好多的鹽啊,好多的鹽啊。”一個秦將打馬興沖沖而來,大老遠就衝王翦叫嚷開了。
王翦一瞧,只見這個秦將眼中泛著紅光,興奮莫銘,比起見到金山銀山還要歡喜。
“齊國別的不多,就是鹽多,有什麼好稀奇的。”王翦卻是不為所動。
“可我這輩子就沒見過這麼多鹽呢,堆成了山啊。”這個秦將雖是被王翦打擊了,然而他的興奮之情並沒有減弱。
對於現代人來說,鹽不算什麼。太尋常了,尋常得都沒人去注意,只有在吃飯的時候鹽味不夠了才會叫嚷一嗓子。在戰國時代,鹽金貴著呢,其價錢比起現代要高得多。
見到堆成山的鹽,這對於秦軍來說是無比興奮的事兒,秦軍銳士個個伸長了脖子,瞪圓了眼睛,打量著成堆的鹽,直接石化了。
他們也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鹽啊,要不震驚都不成。
“愣著做什麼?還不趕緊去破壞!”王翦策馬而來,把秦軍發呆的樣兒看在眼裡,大吼一聲,如同驚雷似的。
“將軍,能不能不破壞呀。”有士卒實在是捨不得。
“不破壞你還能扛走?還是你想吃一肚子鹽再走?”王翦雙眼一翻,精光爆射。
鹽雖是好東西,金貴著呢,卻是太重,很明顯不適合弄走。至於吃一肚子?那還不要人命啊?
“可惜了,可惜了!”秦軍銳士搖頭嘆息,卻是不得不執行軍令,開始破壞鹽場,把所有用於煮鹽的東西全破壞了,把鹽扔進海里去了。
完成之後,王翦一聲令下,秦軍又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