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王翦這話很直白,直接說白起的話不對,這太罕見了。要知道,白起是曠世名將,他擁有傑出的軍事才幹,他的話就是權威,誰都得掂量掂量,象王翦這麼直接說他的話不對,在白起一生中還真沒幾次。

秦異人、範睢、樂毅、蒙武、黃石公、尉繚、韓非他們大是訝異,無不是瞪大眼睛,打量著王翦。

“嗯。”白起鼻孔中傳出一聲輕嗯,一臉的詫異。

在白起的記憶中,他這輩子還是頭一遭聽到有人如此反駁他的軍事見解,就是秦昭王也沒有如此直言過呀。

“王翦,兵兇戰危,我這是最為穩妥之策,你年紀輕輕,不要太過冒失了。”白起緊接著就是眉頭一擰,沉聲道。

白起了打一輩子的仗,還沒有吃過敗仗,他有資格教訓王翦。

“上將軍的話雖是有理,卻是隻看到了兵兇戰危,卻是沒有看到楚燕齊魏四國這次聯兵對大秦的挑釁。”王翦卻是脖了一梗,昂昂而言。道:“這一仗不能僅憑戰場決勝,還要在戰場之外。大秦連喪兩君,而兩君還未安葬,四國就聯兵討秦,若不能狠狠打擊,若不能打得他們聞風喪膽,大秦之威何在?”

白起和王翦都是“戰神”級的天才統帥,然而,兩人又有不同。白起在打仗一事上沒得說的。那是百戰百勝,從無敗績,端的當得“戰神”的稱譽。然而,白起在政治上的眼光就不敢恭維了。

與白起恰恰相反,王翦的成功。不僅僅在於他有著不凡的軍事才幹,還在於他擁有過人的政治智慧,人所難及的政治眼光。

若單從軍事上來說,白起是對的,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是,戰爭是政治的另一種延續,不能僅僅盯住戰場。還要看到戰場以外的問題,白起沒有看到戰場以外的問題,而王翦就看到了。

秦昭王和嬴柱屍骨未寒,還未安葬。楚燕齊魏四國就聯兵討秦了,這是對秦國的挑釁,秦國必須要予以嚴懲,不如此不能打出秦國的威風。不如此不能展現秦國的強勢。

一句話,這一仗不是軍事上需要。而是政治上需要。

“有理。”秦異人他們齊聲贊同。

“再者,君上新即位,山東就聯兵討秦,若大秦不能強硬回擊,君上之威何在?”王翦考慮問題很是全面。

秦異人剛剛即位,若是不能強勢回應山東的挑釁,山東之地就會以為秦異人軟弱可欺,秦國的強硬回應就是必然了。

“前將軍,你說得雖是有理,然,這事可以暫緩。只要先君安葬之後,軍心士氣穩定下來,大秦完全可以再討回來,不必急在一時。”白起雖然認可王翦的說法,卻是不贊成王翦的處置之法,道:“用兵切忌急燥。”

“上將軍,你擔心軍心士氣固然沒錯,可有一句話說的好‘哀兵必勝’……”王翦仍是不同意白起的辦法。

“哀兵必勝?”白起的嘴巴張得老大,半天說不出話來,臉上神色變幻。

“噌!”白起猛的站起,衝王翦深深一躬,道:“前將軍言之有理,白起自愧不如,慚愧慚愧!”

白起心胸開闊,一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立時認錯,自承不如,這無論如何讚譽都不為過。

“呵呵!”秦異人他們發出一陣暢笑聲。

眾人的目光在王翦和白起身上溜來溜去,大是歡快。白起已老,秦國正缺一能挑重任的大將,如今,王翦展現的才華讓人心折,沒說的,王翦必將接替白起而挑起重任,這令眾人極是欣慰。

秦異人是最開心的。秦異人早就知道王翦必將成為秦國的頂樑柱,只是他還年輕,還需要時間成長。如今,王翦能折服白起,這說明王翦的成長已經足夠了,足以擔當重任了。

“不用寡人說,你們也知道王翦所言極是。”秦異人緩緩開口,臉上泛著笑容。

“是呀。”眾人齊齊點頭贊同。

“王翦,你說,這一仗該當如何打?”秦異人問道。

“君上,臣以為這一仗不能在函谷關打……”王翦語出驚人。

“不在函谷關打?”白起失聲問道。

利用函谷關的優勢,消耗聯軍,再相機行事,擇機出擊,定能大獲全勝,這是很好的辦法了。王翦竟然說不在函谷關打,著實令人驚訝。

“沒錯。”王翦卻是重重點頭,道:“大秦應當精兵猛將齊出,果斷出擊,不能讓聯兵壓到函谷關來。”

說到底,這一仗就是政治仗,是氣勢仗。若是在丞谷打的話,秦國固然能勝,只是氣勢上就弱了。不在函谷關打,而是果斷出擊,迎著六國聯軍而去,這氣勢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