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禪位(第1/2頁)
章節報錯
秦異人雖是為了化解秦昭王的怒火,其言卻是很有道理,並非虛妄之言。
可以這樣說,秦朝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王朝,沒有之一,就是強盛的漢朝和唐朝也沒有秦朝的影響深遠,原因何在?
因為秦朝推行的社會制度與夏商周三代迥然不同,屬於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
三代推行的是奴隸制,而秦國代表的是封建制度。在當時,封建制度雖然已經有所發展,然而,在山東之地卻是並不盛行,山東之地是半封建制半奴隸制,是一鍋夾生飯。而秦國卻是徹徹底底的封建制度,這是與三代的不同處之一。
三代實行的是分封制,把天下分封給眾多的諸侯,這是導致戰亂的根源所在。特別是到了周朝,春秋戰國的大爭之世更是災難深重,這是分封制弊端的集中體現。
秦國推行的是郡縣制,而且非常徹底。在秦國,雖有封賞大臣功勞的“食邑”制度,卻也僅僅是虛封,而不是實封。
所謂虛封,就是指只能領取錢糧,不能插手封邑的治理事務。實封正好相反,完全可以自己治理自己的封地,這在秦國是不允許的。
自商鞅變法以後,到秦朝滅亡,在秦國能實封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大奸商呂不韋了。呂不韋做了秦國丞相之後,大壞秦法,實封十萬戶,而且他的封地還是在洛陽。
洛陽居天下之中,與山東之地接壤,他在這裡實封十萬戶,他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了。
三代實行的是特權政治,貴族擁有特權,到了周朝。周公就是這種特權政治的集大成者,其最有名的話就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而秦國推行的是,不分貴賤,一體同法,哪怕是王子王孫也沒有特權,必須得依法辦事。
封建制度,郡縣制和一體同法,這是秦國與三代最大區別之所在。眼下的秦國雖然還沒有統一中國。這三點已經是秦國的立國根,到了秦國統一中國後,肯定會把這三點推行到全國。如此一來,秦朝就與三代截然不同了,可以說是繼往開來。另制傳國聖器也就在情理中了,誰也不能說個不字。
秦昭王聽了秦異人的話,恍然大悟,秦國另制傳國聖器的條件具備了,不由得大是欣喜。
可以想象得到,繼承傳國聖器九鼎與自制傳國聖器,肯定是後者更具吸引力。秦昭王不由得心動。
“異人,你之言雖好,卻是不能實行……”秦昭王的臉色緩和多了,語氣不再那麼嚴厲。
“呼!”範睢、白起、樂毅他們聽在耳裡。不由得大是放心,又暗贊秦異人了得,竟然能把如此天大的事兒化解於無形。
“九鼎是大禹採九州之精鑄成,而大秦卻沒有這樣的天材地寶。難以製成傳國之器。”秦昭王一臉的惋惜。
九鼎是大禹取九州之精鑄成,可以說是聚集了九鼎的天材地寶。是以九鼎具有如此重的份量。如今,秦國制傳國之器的條件具備了,就是沒有這樣的天材地寶,只能想想,秦昭王非常惋惜。
“大父,當今之世倒是有一樣天材地寶,不在九州之精之下。”秦異人卻是胸有成竹。
“哦。”一片驚哦聲響起,上自秦昭王,下至一眾大臣,無不是睜大了眼睛,死盯著秦異人,一臉的驚奇。
“當真?”秦昭王迫不及待,忙催促道:“快快道來。”
秦國自成體系,與三代截然不同,若要制傳國聖器的話,完全可以。問題是,沒有能讓人認可的天材地寶,這種美事也只能想想了,秦昭王乍聞秦異人的話,其急迫之情可想而知。
不僅秦昭王急不可耐,就是範睢、白起、樂毅這些穩重之人也是急得不行。
秦國制傳國聖器,讓後世用秦國的傳國之器,以秦為則,這是何等的美事,誰能不想?
“不是有和氏璧嗎?”秦異人微微一笑,提醒一句。
“和氏璧?”一片驚呼聲響起,只見秦昭王、範睢、白起、樂毅他們無不是一臉的恍然之色,眼中精光大盛。
“啪!”秦昭王右手重重拍在額頭上,扯起嗓子叫嚷道:“寡人竟然忘了和氏璧!”
和氏璧大名傳於天下,誰個不知,哪個不曉?尤是秦昭王對和氏璧最是清楚,因為“完璧歸趙”的典故就是發生在他身上。
秦昭王得知趙國得到和氏璧,就想把和氏璧據為己有,謊言用十五城來換。趙國懼秦兵威,不敢得罪秦國,又找不出一出使之人,趙王很是苦惱。有人舉薦了藺相如,趙王與藺相如一席交談之後,認可了藺相如的才華,就命他為趙使,出使秦國。
於是,就有了“完璧歸趙”這個膾炙人口的典故。
乍聞秦異人之言,秦昭王彷彿又見到了藺相如那張臭臉似的,當日與藺相如鬥智鬥力的情形又浮現在腦海。
“來人,立時給趙丹傳旨,要他交出和氏璧!”秦昭王右手一揮,霸氣的道:“這次,仍是要藺相如送來,寡人就不信,這次藺相如還能迴天了?”
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歸趙”,不僅僅在於藺相如有著不凡的才華,還在於,在當時秦昭王還不想與趙國翻臉,因為他想圖謀韓國上黨之地,不能讓趙國插手,他要儘可能交好趙國。要不然的話,就是十個藺相如也完蛋了。
如今,趙國已經成了秦國的臣子,秦昭王索要和氏璧,還要藺相如送來,他這是要雪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