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周室地處秦國東進的必經要地上,滅了周室後,還需要治理。唯有治理好了,對秦國東進,掃滅列國才有莫大的好處。不然的話,一切都是枉談。

正行間,孟昭前來稟報,道:“稟王太孫,西周公派人前來下戰書。”

“下戰書?”一片驚奇聲響起,秦異人、司馬梗、黃石公、尉繚無不是張大了嘴,好一通驚訝,如同見到天下間最為驚奇之事似的。

下戰書這種習慣是春秋以前的事兒。在春秋以前,交戰雙方把軍隊開到戰場,然後下了戰書,約好交戰日期,再擺開陣勢,大戰一場。

很多時候,因為陣勢一擺開。雙方的軍隊人數、戰車數量都知道了,處於劣勢的一方往往主動認輸。而勝利的一方不過是提出一些不太過份的要求,雙方就訂下了盟約,戰爭也就結束了。

勝利的一方不僅僅在停戰條件上不太過份,而且,也不會殺戮,只要對手認輸就成。是以,春秋以前的戰爭,不以殺戮為務。被稱為“仁義之師”。

在這一時期,取勝的優先條件以兵力優勢和戰車數量來決定,擁有兵力優勢和戰車多的一方基上都是勝利的一方。

當然,也有例外。最有名的就是“牧野之戰”了,當時紂王的精銳主要用在東南之地。在攻擊東夷,經營現在江南一帶。周武王瞅準了時機,鑽了一個空子,起兵伐紂。紂王都城朝歌兵力空虛,沒有精銳鎮守,無奈之下,紂王就把奴隸武裝起來。與周武王在牧野大戰。

紂王雖是被釘在恥辱柱上,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暴君,其實那是周室對他的汙衊,真正的紂王很有作為。至少在開疆拓土這方面比周王、周武王好得多。紂王是中國古代第一個率軍打到東海之濱的帝王,他的一生主要在經營東南之地,也就是現在的江蘇、山東、上海這一帶。

隨著他開疆拓土的成功,他抓了大量的俘虜。這些俘虜大部分成了奴隸。很有可能,牧野之戰中紂王武裝的奴隸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戰俘。不用說。這些戰俘必然恨紂王,周武王許以好處,這些奴隸臨陣倒戈也就在情理中了。

牧野一戰,姜子牙率領三千“虎賁”打頭陣,一戰成名,“虎賁之師”從此流芳千古。

到了春秋時代,雙方雖然仍有約戰,仍在下戰書。然而,已經多用陰謀計策了,最有名的話當數《孫子》的“兵者,詭道也”,這話很好的說明了戰爭模式的改變。

春秋時代的戰爭,陰謀詭計已經盛行,有人未跟上時代的步伐,仍在採用春秋以前的方法來打仗,最有名的莫過於宋襄公了。

宋襄公與楚國戰,他命令宋軍擺開陣勢,等到楚國渡河之後,決死一戰。他的司馬立時提醒他,應當趁楚軍渡過河的良機,半渡而擊之。宋襄公沒有采納不說,還把司馬罵了一通。

直到楚軍渡河完畢,開始列陣,司馬再度提醒宋襄公,應當趁楚軍立足未穩的良機果斷出擊。這一次,宋襄公怒了,吐了司馬一臉的口水,大罵司馬丟人,說他是仁義之師,豈能行這等不義之事?

最終,這一戰的結果不言自明瞭,宋襄大敗,自己也受了重傷,沒過多久,不治而亡。

宋襄公就是泥古守舊,沒有跟上時代步伐的典型。春秋時代的戰爭,陰謀詭計盛行了,他還在用春秋以前的方式方法來打仗,他要不敗都不成。

而西周公命人前來下戰書這事,比起宋襄公的泥古守舊還要可怕。因為這已經是戰國時代了,戰爭不再是“勝而不殺”,而是大行殺戮,殺得血流成河,屍積如山。

至於下戰書,約好交戰之期這種狗屁事兒,誰在用?七大戰國交戰歷來就沒有下戰書的說法,怎麼陰損怎麼來,怎麼殺戮重就怎麼打。

“呃!”秦異人那感覺,如同見到老母豬上樹一般夢幻,很不真實。

“叫他來吧。”秦異人想了想,頗有點好奇,春秋以前下戰書的事兒已經是歷史了,西周公竟然還在用,機會難得,應當見識見識。

孟昭領命而去,沒過多久,就帶著西周公的親信到來。

這個親信高昂著頭顱,挺起胸膛,不可一世,真是有什麼樣的主人就有什麼樣的奴才。西周公妄自尊大,他的親信也是這般德性。

“秦異人,你聽著:大周王師進討,你速速束手就縛,可饒你一死!”親信扯起嗓子,趾高氣揚,吼得山響。

“呃!”黃石公、尉繚、司馬梗他們嘴裡發出一陣磨牙聲,打量著親信,如同在打量怪物似的。

“無知者無畏啊!無知者無畏啊!”秦異人身子伏在馬背上,額頭狠狠撞擊著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