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一樣的秦國(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提起秦國,人們就會想到秦始皇。一想到秦始皇,就會想統一六國,然後就是“暴君”這個詞。
人們就會罵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暴君,他殘暴不仁,興虎狼之師,掃滅六國,毀人宗廟,挖人祖墳,修長城、阿房宮,焚書坑儒,不恤民力……
這種罵名是從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起,一直罵到現在,依然還有很多人在罵,就是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也是把秦始皇歸入了暴君的行列。
秦異人在邯鄲生活了數載,對山東之人的謾罵之詞再清楚不過了,在山東之人眼裡,秦國就是虎狼,就是殘暴的象徵……要多惡毒有多惡毒。
然而,當秦異人踏上秦國的土地,回到秦國之時,親眼見到秦國,方才知道山東之人的罵詞是多麼的荒謬,方才知道後人罵秦國為虎狼、殘暴不仁是多麼的無知。
不說別的,光說函谷關,就是讓人耳目一新。街道整潔,秩序井然,沒有絲毫亂象。放眼一瞧,每隔一定距離,就有傾倒垃圾的地方,那裡有著明顯的標誌。
倒垃圾這種事情在山東人眼裡,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連雞毛蒜皮都算不上,壓根兒就不會注意。就算是邯鄲,這個山東的核心城池,在最初的時候也是以髒臭聞名天下,牛馬糞在街矍上隨處可見,直到趙武靈王革新,推行新法,邯鄲的面貌才有所改觀。即使如此,因為山東人的惡俗,不注意這些事情,仍是有人亂倒垃圾。
在秦國就不行,倒垃堆也是列入了秦法的,不到指定地方倒垃圾,那屬於犯罪,要被割鼻子。山東之地因此而指責秦法苛暴,這是秦國殘暴不仁的明證。
然而,以秦異人所見,函谷關整潔異常,若有秦人要倒垃圾,就會去指定的地方,沒人敢亂倒,除非他不想要鼻子了。
“那人,那人……”就在秦異人沉吟之際,只聽趙姬的驚呼聲響起。
原來是趙姬還沒有到過秦國,很是好奇,一聽說到了函谷關,就掀起窗簾,四處打量,只見一個沒有鼻子的男子正快步而來,她大是詫異。
秦異人一打量,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詞語出現在腦海:無鼻之醜!
鼻子看上去並不重要,可是,若是沒了鼻子,還真的很醜。這人的鼻子被割掉了,五官不全,很是難看。
“年輕人,瞧你這身裝扮,就知道你不是秦人,是山東來計程車子吧?”這個中年男子甕聲甕氣的,卻是臉上泛著笑容。
“是呀。我是山東的讀書人,聽說秦國舉賢任能,就來投奔秦國了。”秦異人順著他的話往下說,還夾雜了幾句邯鄲方言,就更象了。
“呵呵。”這人發出一陣暢笑聲,卻是因為沒有鼻子不太好聽,如同嗡嗡鬧的蜜蜂:“年輕人,你來秦國是來對了。到秦國為官,你不必看上官的臉色,不用討好上官,只需要你踏實肯幹,把事兒做好就成。”
“你這鼻子是犯了秦法吧?你怎生為秦國說話呢?”趙姬頗有些好奇,眨巴著妙目問道。
“我?夫人莫要見笑了,這都是我自己的不是。”這個男子重重搖頭,道:“秦法寫得明白,我們人人會背,人人會解,我卻是想偷懶,倒灰時沒有去那裡,這是犯了秦法,被割了鼻子。”
山東之地指責秦法苛暴,說那不是人能遵守的律法,然而秦人卻是稱便,為何?
因為秦法不是寫在條文上,而是印在秦人的腦海裡,人人都弄得明白。為此,秦國專門設立了相應的“法官”,為秦人講解律法。
在秦國,律法不能亂講,若是講錯了,讓人犯了罪,那麼“法官”就在承受這後果,犯人犯的是什麼罪,“法官”就要承擔什麼樣的罪名。而犯罪之人,卻是不用負責。
可以想想一下,若是現代那些信口開河的那麼律師們,要是生活在秦國,他們就是有十顆八顆腦袋也不夠砍的。
正是因為有這樣嚴厲的規定,秦國官吏從上到下,不敢掉以輕心,得老老實實為秦人講解。經過長期的努力,秦法就刻在秦人腦海中了,人人整得明白,誰敢知法犯法?
“你就不恨嗎?”秦異人問道。
“恨?年輕人,你一定以為我很恨,是吧?你如此想的話,你就想錯了,我不恨,一點也不恨。想想也對,他人能遵守秦法,到那裡去倒灰,而我想偷懶,這是不對的,我這是罪有應得。”中年男子大搖其頭,一個勁的自責。
秦異人眼睛睜得老大,把中年男子好一通打量,見他不象是說假話,不得不信真的不恨。
“秦法公正,六親不認,不論王子王孫,一體同法,有過必罰,有功必賞。你莫看我沒鼻子了,我可是有爵位的呢。我上陣殺敵,斬首立功,得了爵。回到家裡,種莊稼有成,捐糧給國府,又賞了爵位呢。”這個中年男子很是自豪,挺起胸脯,昂起頭顱。
一提起秦法,我們就想到“苛暴”二字,認為秦法殘暴。然而,秦法的核心雖然是“輕罪重罰”,卻是公正無私。可以想象一下,不分貴賤,一體同法,不管是王子王孫,都沒有特權,都得遵守相同的律法,誰能不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