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一之道(第2/2頁)
章節報錯
“我的主張就是一,歸於一,便可止戰、息兵。”秦異人昂頭挺胸,昂昂而言。
“一之道?”一片驚呼聲響起,所有人一臉的難以置信。
諸子百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主張,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主張克己復禮,老子主張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卻是沒人提出統一的主張。
儘管在當時,統一之勢漸成,仍是沒有學者深入的研究一之道。
當然,統一的呼聲一直存在,只是沒有人深入的研究,沒有發展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這是戰國時代的一大缺陷。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理論研究的不足就暴露出來了,引發了劇烈的爭論,最終釀成了不少慘禍,比如“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儒家逆著歷史潮流而行,力持分封之議,老調重彈,一而再,再而三的擾亂李斯主張的廢分封、立郡縣之策,秦始皇火了,乾脆把儒學禁止,把儒家的書籍燒了,看你還能怎麼樣?
儒生們仍是不服氣,還要再鬧,秦始皇乾脆把他們殺了,這總不能鬧了吧?
秦異人這一主張,與眾不同,很富有震憾力,要人們不震驚都不成。
“異人公子,何為一之道?”荀子是治學大家,是學術界泰斗,開始深入探討了。
“本公子的一之道,與流傳數百年的一統之論截然不同。”秦異人開始闡述他的一之道了:“廢分封、立郡縣,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衡,一法令,一制度,廢除關隘,盤整河山,再造華夏!”
“……”
所有人集體失聲了,個個張大了嘴巴,半天說不出話來,如同石雕一般。
就是荀子、公孫龍子、樂毅、廉頗、司馬梗這些名動天下的人物,也是個個張口結舌,震驚無已。
秦異人提出的一之道與流傳數百年的統一言論截然不同,大為不同。
流傳數百年的統一言論,主要是主張回到周室的框架內,實行分封制。秦異人一來就提出廢分封,立郡縣,誰能不震驚?
“狂妄!”
“閉嘴!”
公孫丑和萬章這些儒生如同火燒了屁股似的,一蹦老高,指著秦異人,口水亂濺,大聲喝斥:“秦人狂悖無行,不奉聖人,不遵聖人之教,不行分封,此為國賊也,我等當誅之!”
儒家為何總是能得到歷朝歷代的推崇?說到底,儒家最適合為既得利益者鼓吹,維護既得利益者。秦異人提出廢分封,立郡縣,這與他們的理念背道而馳,公孫丑、萬章這些儒生能忍受嗎?他們能不跳出來嗎?
“哈哈!”一片轟笑聲響起,出自觀戰之人之口。
在當時,儒家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為諸子百家所不容,他們如此跳腳,人們豈能不喜?在人們的眼裡,公孫丑和萬章之輩不過是跳樑小醜罷了。
“肅靜。”公孫龍子沉喝一聲,轟笑聲立時停歇。
“異人公子,據我所知,分封乃是三代之治,行之兩千餘年了,行之有效,天下大治,為何要廢分封?”公孫龍子發問了。
這並不是刁難,而是論戰必須的過程,唯有透過這種詰難,方能把一個主張真實的展現在人們面前。
“分封是三代舊治,行之兩千餘,真的是行之有效?”秦異人卻是針鋒相對,提出相反的主張:“分封之下年年大亂,少康中興、宣王中興,皆是因此而生。天子分封諸侯,而諸侯治民,天子做什麼了?天子只不過收貢物,收禮物,誰的貢物送得多,誰的禮物送得豐厚,誰就是忠臣,誰就能得到天子的褒獎,他們把天下當作了什麼?他們把天下當作了禮物,贈來贈去,這就象盜賊搶劫。”
三代實行分封制,天子根本就不管國人的死活,只管收禮收貢物,誰送的貢物禮物豐厚,誰就是忠臣。至於這些禮物是怎麼來的,是不是巧取豪奪,是不是橫徵暴斂,天子是不管的。
即使天子要管也管不了,因為諸侯有兵有糧有土地,惹急了,反了就是,天子也不敢太過份了。
“好!”這是三代通病,戰國古人再清楚不過了,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種殘酷的暴政當中,大起共鳴,齊聲叫好。
“郡縣制,就是要由天子親自治理天下,法有定式,依法行事,賦稅有定,不得隨意更改;國無隸身,一體國人;不分貴賤,一體同法……”秦異人的話還沒有說完,就被一片喝采聲淹沒。
“好!採!”人們爆發出驚天的喝采聲,欣喜若狂。
山東之地,法無定式,有法不依,橫行不法之事哪天沒有?哪時哪刻沒有?觀戰人們不少人親身經歷,秦異人提出的主張說到他們心坎上了,要不叫好喝采都不成。
當然,也有人不爽,這就是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這些貴族了,他們就是特權階層,若是依法行事,他們就失去了特權,他們還能是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