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未來之星(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龐煖收拾行裝,要去邯鄲參與掄材大典。
龐煖的出身已不可考,有一種說法認為他出自魏國大族龐氏,本書採納此說。
此時的龐煖早已不再年少,已經六十有餘,卻是壯心不已。他早年曾投奔過趙武靈王,不得重用,最後隱居不出。直到這次掄材大典的訊息傳來,龐煖這顆早已枯寂的心再次活絡起來,重拾壯志,欲要出山。
在名將如雲,兵家似雨的戰國時代,湧現出了很多名垂千古的名將。然而,龐煖卻是其中的一個特例,他不僅僅是兵家、名將,還是縱橫家,精通縱橫之學,可以說是個全才型的人物了。
如他這般的人才,即使是在英雄輩出的戰國時代,依然很少。
以他的眼光,自然看得出,長平大戰後,秦勝趙敗,天下大勢已操於秦手,秦昭王志吞四海,欲要一宇內。他派出國尉前來邯鄲招攬人才,就是其猛志的體現。若他再錯失這一次良機,他這一輩子就真的默默無聞了。
龐煖收拾好行裝,告別家人,直奔邯鄲。
XXXXXXXXXX
魏國都城大梁,城門旁的小屋內,一個年輕人正在收拾行囊,他就是監門子姚賈。
收拾好行裝,姚賈衝其父拜倒,叩頭:“孩兒遠行,不能盡孝,還請爹恕孩兒不孝之罪。”
姚父扶起姚賈,拍著他的肩頭,笑道:“我兒有大志向,欲做大事,為父雖是然年高,豈能縛你猛志?孩兒呀,你放心去吧。我們姚氏能否光大門楣,就全在你了。”
“謝謝爹。”姚賈含著淚,轉過身,一步三回首,極為不捨。
姚賈,魏國城門吏之子,出身卑微,卻是口齒便給,口才極好,善於邦交縱橫之道。秦始皇採納尉繚重金收買列國豪臣之計,就是姚賈與頓弱一手負責實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秦國的金錢攻勢下,列國豪臣大多依附秦國,最有名的莫過於兩人:趙國的郭開和齊國的後勝,都被秦國收買了。
當然,後人對他很沒好感,罵他妒賢忌能,害死韓非。
這不過是汙衊之言,韓非之死與姚賈和李斯都沒有關係,韓非是自己求死,秦始皇殺他是成全他的死志(關於韓非的事情,在有關韓國的章節中自會剖析。會全面深入剖析,秦始皇為何千方百計把韓非弄到秦國,想要重用他,其結果卻是殺了他。)
XXXXXXXXXXX
齊國,臨淄,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在戰國時代非常有名,是當時的學術聖地,很多名動天下的名士都曾在這裡論戰過,這裡出了不少名家名士。
樂毅攻齊後,稷下學宮毀於戰火,齊國復國後,齊國的財政很是緊張,齊襄王仍是撥出一部分金,重修了稷下學宮。即使如此,稷下學宮早已不復當年的盛況了。
稷下學宮之所以盛況不再,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齊國衰敗,不復齊威王時的盛況,不再是山東的政治經濟中心,雖然臨淄是當時中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不能挽回這一頹勢。
趙國的崛起,取代齊國成為山東的政治經濟中心,邯鄲的地位大提升,最終取代了臨淄。
二是樂毅攻齊,稷下學宮毀於戰火,雖是重修,早已是有名無實了。
正是因為稷下學宮盛況不再,衰敗了,荀子這位稷下學宮的“祭酒”才離開了稷下學宮,應春申君之邀,前去楚國蘭陵辦學,成為一段佳話。
學館中,布衣士子頓弱正在收拾行裝。
“頓弱,你要去哪兒?”有士子不解。
“我去邯鄲,參與掄材大典。”頓弱頭也不回的答道。
“天下學術皆出稷下學宮,你何必捨近求遠?”士子大是不屑:“人言頓弱多有愚言愚行,果是不假。”
“頓弱愚言愚行,自有愚人知!”頓弱卻是不惱,自顧自的收拾。
“快來看啊,快來看啊,頓弱要離開稷下學宮,去邯鄲參與掄材大典,還有比這更愚笨的人嗎?”這個士子扯起嗓子大吼一聲。
立時引來十幾個士子,圍著頓弱一通指責,把頓弱說得一文不值。
“十載後,誰愚誰明,自有分曉。”頓弱沒有回話,推開士子,大步而去。
頓弱,是秦始皇手下的兩大邦交大才之一,與姚賈共同負責收買列國豪臣的間諜活動,取得巨大的成功,為秦始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