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異族讀書人(第二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異族讀書人前來參與掄材大典,秦異人還真是沒有想過,不得不驚訝。
“公子,這是好事呀。”馬蓋提醒一句,道:“掄材大典連連異族都知曉了,掄材大典一定能成功。”
連異族都知道掄材大典,都趕來參與掄材大典,說明掄材大典的影響很大,這是天大的好事,秦異人微微點頭,贊成這話。
“公子,這個烏孫落是匈奴小部落烏孫部的王子,心慕華夏文明,讀華夏之書,從大漠中趕來參與掄材大典。”馬蓋指著名冊上的“烏孫落”三字解釋。
回想當日挫折匈奴首領的囂張氣焰,連匈奴首領都能見到,一個小部落的王子出現在邯鄲,一點也不稀奇。
“還有這山戎復,是東胡山戎部的王子。”馬蓋指著“山戎復”三字解釋。
北方遊牧民族,一直是困擾中國數千年的邊患,先後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這些遊牧民族為害,有些是在邊境滋擾,有些更是攻入中原,建立王朝。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邊患不僅僅有匈奴,還有東北的東胡,西北的羌、樓蘭、林胡、渾邪、休屠……這些遊牧民族。
東胡世居東北之地,山戎部是當時很名的東胡部落,經常滋擾燕國,讓燕國苦不堪言。燕將秦開,還有秦國上將軍司馬錯晚年都曾在遼東擊胡,打的就是東胡部落。
“還有這個,博格牙是越族博格部的王子。”馬蓋指著名冊上的“博格牙”三字為秦異人解釋。
中國為何叫“中國”?簡單的說,中國就是“居於世界中心的國度”。
我們祖先認為的世界當然不是我們現在認知的地球、全世界,而是指以中原為中心的世界,其大小還沒有現在的中國大。
中原主要是指現在的河南、河北一帶,居於當時的中心之地。在中原四周,都是“蠻夷”所居,就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這是當時的邊患,中原無時無刻不在被侵擾。
東夷是被誰解決的呢?是被遺臭萬年的紂王征服的。
紂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率兵打到東海之濱的帝王,他把主要精力用在經營東夷之地,他的大軍也在這一帶活動。這讓周武王鑽了空子,突然起兵伐紂,紂王的軍隊調不回來,不得把奴隸武裝起來迎戰,而這些奴隸戰場倒戈了,這就是“牧野之戰”的由來。
這些奴隸為什麼會戰場倒戈?因為史料的不全,難以說得清,很可能並不是如周天子自我粉飾的那樣,是受不了紂王的**。很有可能,這些奴隸就是東夷之民。因為當時是奴隸社會,紂王征服了東夷之地,肯定會抓大量的奴隸,這些東夷奴隸肯定會對紂王懷恨在心,周武王開出好條件,他們倒戈就是必然的了。
西戎又是誰解決的呢?是秦穆公解決的。
秦部族本是隴西河谷的一個遊牧民族,應周平王之請而出兵關中,大破西戎之兵,收復鎬京。周平王眼見鎬京殘破,而洛陽宮室完好,就放棄了鎬京,遷都洛陽,東周(春秋戰國)由此開始。
秦部族進入關中後,一直在與西戎作戰,取得的戰果不俗,然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直到秦穆公,任命戎人由余為軍師,滅西戎二十餘國,秦國由此坐大,成為當時的大國,秦穆公也因此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北狄,一直為患,中原不能討。
南蠻,主要是荊楚之地,最後發展成楚國。楚國佔地很大,敢與周天子叫板,周天子怒了,南征南蠻,楚國最後以供祭祀用的茅草而收場。幾經演變,楚國為中原承認,成為七大戰國之一。
楚國並不是最南之地,在楚國之南還有一個部族,這就是“越族”。在戰國時代,越族所在之地就是五嶺以南的地方,主要是現在的福建、廣東、廣西、越南之地。
越族向楚國稱臣,當然,這是理論上的,只是名義上是楚國的屬國,楚國無法有效控制越族,只是象徵性的收取一些貢品。
當時的越族心慕中原文明,不時就有越人出現在中原,一個越族王子前來參與掄材大,這也不稀奇。
“還有渾邪、休屠、樓蘭、胡林的讀書人,他們都來了。公子,掄材大典已經廣為人知了呀。”馬蓋幾乎是唱出來的。
異族讀書人的參與,是掄材大典廣為人知的最好明證,能不歡喜嗎?
“是呀。”秦異人點點頭,道:“你有沒有查過他們的身份?”
“公子放心,我查過了,沒問題。”馬蓋是精明人,自然會把事兒做到頭裡。
“那就好。”秦異人也就放心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