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噗!”不能居秦異人這個奇貨,呂氏商社就是失去了天大的利益,呂不韋一口怨氣難出,唯有大口大口吐血的份。

XXXXXXXXX

魏國都城,大梁,國尉府。

國尉是戰國時代的重要武職,在軍隊中的地位僅次於上將軍。魏國的國尉與哪一國的國尉都不同,因為這是三代國尉,並不是一個人做國尉。

一連三代人都當國尉,在戰國曆史上僅次一家。久而久之,這家就以官為姓,人稱尉氏,至於真實的姓氏,早已不為人記得了。

事實上,這個家族不是三代國尉,而是四代國尉。只不過,第四位國尉不是在魏國,而是在秦國,這就是尉繚家族。

第四個仕於秦國的人,就是名垂千古的尉繚。

尉繚這個家族,是以官為姓,這在戰國時代很是常見。至於他的祖父、父親叫什麼名字,已經難以考證,本書中就稱為“老繚子”。

據說,“尉繚”這個名字,是尉繚的曾祖父使用過的,因而,歷史上有兩個尉繚。一般說的尉繚,是指最後一個尉繚,即輔佐秦始皇成就一統偉業的尉繚。

老繚子約莫五十歲,身體健壯,極是精悍,一身的威猛氣勢,跪坐在矮几上,打量著短案上的文告,眉頭擰得很緊。

尉繚恭恭敬敬的站著,沒有出聲打擾其父。

尉繚是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身材壯碩,氣質與其父截然不同,其父威猛,尉繚卻是清雅,讓人生出親近之意。

一雙眼睛特別明亮,炯炯有神,轉動之際,透著睿智。

“繚兒,你是想去參與掄材大典?”老繚子終於抬起頭來,打量著尉繚。

“是。”尉繚點頭。

“百年戰國,就未有如此操持掄材大典的,這個秦異人好大的手筆。”老繚子眉頭一掀,如同出鞘的利劍,道:“他為士子讀書人解決了舟車吃喝之資,前去參與掄材大典的讀書人、士子必然不在少數。再者,七大戰國皆要參與,意在招攬人才,若是一戰成名,便可入仕,這是一條捷徑,士子會趨之若鶩。因而,這次掄材大典必然是人才匯聚,開百年戰國未有之盛況。”

老繚子的眼光極為了得,一語道破玄機。

掄材大典本就是成名入仕的捷徑,在掄材大典上一戰成名,身價倍增,所交非富即貴,會為各國招攬。七大戰國參與,招攬人才之意已明,仕子們還能不去的?

“學而優則仕”,這是數千年的教條,卻是很經典,數千年沒有改變的經典話語。

“爹,孩兒此去,非要入仕,是想見識天下人才。”尉繚說出想法。

“哦。”老繚子問道:“你以為這次一定會有盤盤大才?”

“一定會有!”尉繚非常篤定,道:“長平大戰後,秦勝趙敗,天下大勢已明,操於秦手,秦國一統之勢已成。以前那些觀望的人才,一定會趁機出世。”

長平大戰的影響太深遠了,大大的縮短了中國歷史的統一程序。

“你是為秦異人去的吧?”老繚子眼中精光一閃。

“是的。”尉繚沒有否認,道:“天下大勢已操於秦手,只要秦國恢復國力,再出一明君,聚集一批雄傑之士,就可以大舉東進,掃滅列國,成就一統偉業。”

老繚子揮手,阻止尉繚再說下去,道:“這個秦異人異軍突起,名為操持掄材大典,實為秦國聚集人才,若是稍有眼光的人,都會選擇秦國,成就一番偉業。能有如此深遠目光者,定非常人,秦國正需要這樣的明君。你此去,非為參與掄材大典,實為察秦異人可否造就,可否成就偉業?”

“秦王二十餘子,近百王孫,未聞有傑出者,這個秦異人能有如此眼光,能如此操持掄材大典,頗讓人感興趣。”尉繚點頭承認。

“自祖父之時起,我尉氏三代國尉,深受魏恩,本不該棄魏。可是,非我尉氏不忠,實是魏國一代不如一代,不是享樂,就是邀名,無真才實學矣。縱然我輩有心盡忠,願為國出力,魏國已無力迴天。”老繚子仰天一嘆,道:“非我魏國無才,實為人才無用,不得不遠走他邦!先有張儀、樂毅、範睢,後有吾兒。悲乎!”

魏國的盤盤大才特別多,若是用好的話,一定能成就一統偉業,卻是有才不能用,徒作嫁衣罷了,讓無數人感慨。

“繚兒,你此去,把兵書帶上。”老繚子眼中精光暴射,道:“這兵書自你曾祖父始,已歷三代,仍未成書,為父期望你能寫成。”

《尉繚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兵書,卻不是一人寫成,而是由尉氏家族四代人努力的結果,最後成於尉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