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化齊之策,一百個人中有一百零一個說這是迂腐之策,是樂毅邀名之舉,就很少很少有人讚揚這是對燕國最好的良謀。

秦異人如此一說,樂毅豈能不感興趣?

不僅樂毅感興趣,就是樂間也是興趣大增,挪過一張矮几,坐到樂毅身邊,睜大眼睛,盯著秦異人,豎起耳朵,生怕錯過一個細節。

“要解化齊之策,必先說天下大勢。”秦異人又是語出驚人。

樂間不明所以,樂毅卻是微微點頭,眼中的讚許之意更濃了。

“齊得漁鹽之利,號天下最富之地,可與秦之關中媲美。正是因為齊地富饒,齊國才得以強,雄視天下諸侯。”秦異人剖析起來,道:“若燕國一舉把齊國滅掉,固然是美事,卻是種無窮禍事。”

“禍事?”樂間不明白了。

“當然是禍事了。”秦異人接著剖析,道:“齊國本是太公封地,受太公遺澤,齊地自成一體,燕國能在短時間內治理好?不可能之事!”

“好!”樂毅叫好,雖然沒有喝采,也是讚許之意流露無疑。

“再者,一舉而破齊,燕國一舉而成天下最強戰國,必然引發山東大勢劇變,韓、魏、趙、楚四國必不甘心,會謀燕。再者,秦國也不允許燕國坐大,超越秦國,必然會聯結山東四國,合縱聯兵,共同發兵討伐燕國。”秦異人的剖析越來越深入,道:“到那時,燕國雖得齊地卻不能用齊力,而又面對五國聯軍,更有秦之銳士披堅執銳,燕國還能不滅?”

燕國若是把齊國滅了的話,必然會引得天下格局出現巨大的變化,燕國必然會一躍而成為超越秦國的第一大戰國,會嚴重威脅到山東的韓、趙、魏、楚四國。

就是地處西邊的秦國也會受到威脅,絕不能坐視一個不能戰勝的對手出現,一定會聯結山東四國起兵伐燕。

“好!採!”樂毅叫好喝采,輕輕擊掌。

“先生高瞻遠矚,目光深遠,先一步洞悉危機,這才緩滅齊,先化齊入燕。”秦異人的聲調有些高,道:“若先生所謀成功的話,等到五國明白過來,已經晚了,燕國不僅得齊地,還能用齊力,已是天下間第一大戰國,超過了秦國。到那時,即使五國聯兵,燕又有何懼?”

只要齊國戰事不結束,五國聯兵就不會起,這正是樂毅的高明所在。正是因為如此,他才留下莒和即墨不攻,以此來迷惑天下。即使有人看透了他的謀劃,想要合縱伐燕,別人就會說:齊國戰事還沒有結束,大勢不可知。

等到燕國把齊地治理好了,再來結束戰事。到那時,燕國已經雄視天下,與眼下的秦國無異,以一敵五又何妨?

“異人公子果然知樂毅之心,請受樂毅一拜。”樂毅眼裡噙著淚花,站起身,恭恭敬敬向秦異人一禮。

“異人妄言,先生不加罪異人已是感激不盡,不敢當。”秦異人忙回禮,對樂毅更加敬重幾分。

“原來如此。”樂間恍然,細細思索秦異人的話,越想越是有理。

為了化齊之策,樂間多次詢問樂毅,樂毅不願觸及這一心病,未為他解釋。今日聽了秦異人的話,方知化齊真良謀也。

化齊之策讓樂毅倍受詆譭,這是樂毅最大的心病所在,能有秦異人這個年輕人理解他,深深的理解,樂毅是激動難已。

人生在世,知己難逢啊!

象趙王、平原君、信陵君這些名動天下的人,雖然嘴上不說,心裡卻是把化齊之策不當一回事。不僅不當一回事,還暗中詆譭樂毅有私心。

這麼多年,隱居趙國,只有秦異人一人讚賞有加,樂毅對秦異人大起好感,引為知己,執著秦異人的手,慨然一嘆:“惜乎哉!燕王不知吾謀,罷吾兵柄,以莽夫騎劫為將,為田單所趁,錯失成為第一大戰國的良機!”

齊國的漁鹽聞名天下,若是燕國得到齊地,要不強都不行,一定會成為天下第一大戰國。再有樂毅、劇辛這些良臣相輔,雄視天下不是問題,誰也不敢正眼瞧上一眼,哪怕就是秦國也不得不懼。

如此千載難逢的良機,卻因為燕惠王誤聽流言而錯失了,誰能不惋惜?

事情雖然過去多年了,樂毅一想起這事,就是一陣心痛。

“若使燕王如公子這般明達,天下大勢操於燕手也!”樂毅更加感慨,打量著秦異人,異常欣賞,笑得很是歡暢道:“自從樂毅隱居於此,少有歡樂之時,今日卻是樂毅這麼多年來最為歡喜之時。間兒,擺酒。為父要與小兄弟痛飲一番!”

不再稱秦異人為公子,而是稱呼“小兄弟”,這是把秦異人視為極親近之人。

“那我就叨擾大哥了。”能得樂毅視為知交,秦異人還真有幾分成就感。

放眼天下,能有幾人入得了樂毅法眼?

樂間衝秦異人一豎大拇指,一臉的歡喜,他最是明白,今日這般喜悅,對於樂毅是多麼的難得。

“小兄弟,今兒我們就放了開了喝。你所慮之事我會一力承擔,不僅我幫你,我還會給荀子、公孫龍子去信,邀請他們一起來幫你。”樂毅是性情中人,一旦接受了秦異人,就是無比的熱情,大包大攬了。